表观光学量是指随着光照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系列光学性质。

形成原理

表观光学量是由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后产生的各种光学现象所决定的。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空气分子和其他颗粒物的影响,导致光线发生散射和吸收。这种散射和吸收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光线强度和颜色,从而影响表观光学量的测量值。

主要类型

表观光学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

向下辐照度E_d

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辐射能量。

向上辐照度E_u

指地面向上的辐射能量。

离水辐射率L_w

指水面或冰面向上的辐射能量。

遥感反射率R_ts

指物体对单射光线的反射能力。

辐照度比R

指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经过大气层后的相对强度。

漫衰减系数

描述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衰减速率

应用领域

表观光学量在气象学环境科学、遥感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观测和分析表观光学量,可以了解大气成分、云层分布、海洋状态等信息,有助于预测天气变化、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等。

参考资料

水体主要成分对表观光学量的影响.万方数据.2024-10-28

遥感技术是什么意思.知了爱学.2024-10-28

什么叫环境污染?常见污染物分哪几类?.广东省生态环境厅.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