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联合
经济联合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经济单位在生产和流通中所进行的直接结合。
形式
经济联合的形式多样,既可以是相同所有制行业、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不同所有制之间,跨行业、部门、地区的企业之间的联合。联合的内容涵盖资金、技术、劳动力、工艺过程、燃料和原料供应、产品销售、运输等多个方面。联合的程度也有差异,既有松散的联合,如签订供销协议、实施技术合作、来料加工或补偿贸易,也有紧密的联合,如组建经济实体(公司)。从广义上看,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组织的经济区属于横向经济联合,而与外资共同举办的合资企业则属于对外的经济联合。
产生与发展
经济联合作为一种经营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资本主义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进程,经济联合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进入垄断阶段后,经济联合的速度显著提升,从最初的价格协定演变成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形式,甚至跨越国界形成跨国公司。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具有计划性的商品经济特征,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经济联合的需求。然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联合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自愿互利原则下形成的,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满足人民需求,而后者则是自发的,通常通过兼并等方式实现,主要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在中国,经济联合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由于过去经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受到阻碍,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向专业分工和协作方向发展,逐渐走向联合化。特别是自1984年起,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和企业群体、企业集团的出现,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在农业领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各种层次和形式的经济联合也在农村展开。不过,由于我国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尚不高,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联合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
作用
经济联合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有着促进作用。首先,它可以将分散的生产转化为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增强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改善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模式。这种转变有助于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合理组织产销,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加速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经济效益。其次,经济联合有助于加强经济的计划管理,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强化企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国家能够更有效地制定宏观计划,协调国民经济,同时也激发企业的主动性,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此外,经济联合还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无论是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联合,还是公有制经济单位与其他经济形式的联合,抑或是个体户之间的联合,都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教育.百度教育.2024-11-08
经济联合.有道.2024-11-08
百度教育.百度教育.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