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文化生成史

中国文化生成史

《中国文化生成史(套装共2册)》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作“长时段”辨析,不满足于对个别“文化英雄”天纵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于对某些引发剧变的短暂历史事变的关心,而着眼考察地理环境一经济土壤一社会组织一政治制度合成的“结构”对文化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揭示造就如此人生、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如此思想的深层动力机制。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生成史(套装共2册)》以中国当下的生存实态为窥探口,反顾历史,比较中西方,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及特点。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

作品目录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册》目录:

题记

一、当下

二、悖论

三、合力

四、结构

五、守望

导论文化生成:从自在到自觉

一、“生成”:文化的无尽途程

二、“现代性”拷问下的文化自觉

三、近人对中国文化的两极评判

四、多层级变革互叠的当代文化生成

五、“俱分进化”

第一章关键词

第一节“中国”与“中华民族”

一、“中国”:地理一政治一文化概念交会

二、“中华民族”:□缊久远,定名近代

第二节“文化”释义

一、“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的多重定义

三、文化的本质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诸层次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节“文化生成”:内源与外力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二、博采外域,兼容并包

三、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

四、“文化力”比较

第四节“文化生成史”:渊源有自的新兴学科

一、中国史籍对“文化生成”的丰富记述

二、西方文化历史学的兴起

三、兼收中西的现代文化史学

四、两种偏颇

五、文化生成史的致思路径

第二章文化生态:文化生成的基础

第一节界说

一、鸟瞰人类家园——地球

二、“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学”

三、文化生态四因素:地理环境一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一政治制度

四、文化并非某一生态因素单独决定,生态综合体

决定文化生成走势

第二节生态智慧

一、军事外交推动“凿空西域”

二、亚欧大商道

三、传道弘法之路

四、人类文化交流史上最恢弘的陆上大动脉

第三节经略海上

一、东亚形势:负陆面海、陆呈板块

二、中西海洋观比较

三、海上丝路海上瓷路

四、郑和七下西洋

五、郑和之后何以无“第二郑和”

六、明清“海禁”及近人海洋意识觉醒

七、通向大洋: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第五章农耕与游牧

第一节两种前现代文明类型

一、气候之别与生活方式之异

二、农耕文明

三、游牧文明

第二节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与融会

一、对垒

二、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御屏障

三、农耕一游牧互补融会

四、古代文学表现的汉胡关系——“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与“杨家将”、“说岳”

第六章领主制一地主制递变

第一节封建“领主制”非封建“地主制”

一、农耕时代的两种土地所有制

二、商朝西周:土地王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

领主经济阶段

三、周秦之际:土地制度变革

四、两汉一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

经济阶段

第二节地主经济下的历史宿命

一、城乡经济同一,城市依赖农村

二、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

第三节乡村式文化旨趣

一、尚农重本

二、重实黜玄

三、安土乐天

四、兼容并包

五、圜道循环

六、求久顺变

七、中庸调和

八、自然节奏

第七章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第一节16世纪以前引领群伦

一、农业与农学

二、采矿与冶炼技术

三、炼丹术与陶瓷术

四、医药学

五、天文观测与地震测定

六、科学发现

七、数学成就

八、中技西传

九、“四大发明”的世界性贡献

第二节农耕文明优势终结

一、商品经济发展迂缓,小农业裹足缓行

二、16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

三、近人对农耕文明历史地位的认识

四、新生转进:城镇化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融合

……

《中国文化生成史下册》

作品影响

2015年2月,该书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出生,红安县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发“世界著名知识分子”证书。2010年儿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命名表彰为首批“荆楚社科名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