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泥鳅
大鳞泥鳅(学名:Misgurnus mizolepis Gunther)也被称为大鳞副泥鳅或副泥鳅,是鳅科泥鳅属的一种鱼类,属于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及韩国的淡水流域,体长可达20公分。大鳞泥鳅栖息在底层水域,以有机碎屑为食。此外,大鳞泥鳅也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和养殖鱼类。
形态特征
大鳞泥鳅的体长为体高的5.0~6.2倍,为头长的4.7~6.2倍,为尼柄长的5.9~6.3倍,为尾柄高的5.4~6.9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为眼间距的3.2一4.2倍。体长而侧扁,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远超过前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背鳍不具硬刺,其起点约在前鳃盖骨至尾鳍基部距离之中点。尾柄较高,具有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形。肛门较近臀鳍起点。约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3/4处。身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体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及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经济价值
大鳞泥鳅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由于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大鳞泥鳅在水产养殖业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分布范围
大鳞泥鳅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多个水系中,包括长江、嘉陵江、岷江、黄河、黑龙江省、辽河中下游以及浙江省和中国台湾省等地。此外,在四川省、福建省等地区以及韩国也有发现。
生活习性
大鳞泥鳅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它们对低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水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能在水温10-30℃的环境中生存,最适水温为25-27℃。当水温升高至30℃时,会潜入泥中避暑。
繁殖习性
大鳞泥鳅是冬龄性成熟鱼类,繁殖盛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分批产卵。其受精卵为黏性沉性卵,卵径约为900~1210 μm。
参考资料
大鳞泥鳅- 专题库.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