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邪是指由于药物偏性或运用不当所产生的致病因素。药物偏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多个方面。药物治病的本质在于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胜状态。

历史渊源

古籍记载

“药邪”一词最早出现在《儒门事亲卷六·十形三疗一·痿四十七》中,张子和在此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药邪”概念,并阐述了其致病原理。他认为,药物的偏性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但如果药物使用不当,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这种观点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的内容。

医家认知

《周礼·天官》提到“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表明古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识到药物的偏性。《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提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反映了古人对药物毒性的初步认识。《礼记·曲礼》记载了服药的安全问题,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的慎重态度。《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强调了药物毒性的分类和剂量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进一步认识到药物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病也能伤人,因此强调了药物使用的适度和安全性。

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服药失度候》中详细描述了药物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的各种症状和后果。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了药物配伍的原则,并列举了多种药物的配伍禁忌。宋代《圣济总录》专门记录了中药中毒的情况,并提供了相应的诊断方法。《洗冤集录》则总结了中药中毒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宋金时期的医家张从正在其著作中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滥用药现象,并指出了长期服用中药的危害。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深入探讨了用药失误的问题,并强调了正确用药的重要性。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区分了不同种类的毒性药物,并收录了大量的误药和中毒案例。《景岳全书》则提醒医生要注意饮食和药物的适当性,以免伤害患者的正气。

清代徐大椿提倡用药应平淡,并批判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滥用人参的现象。凌奂在《本草害利》中收集了多位医家的观点,强调了药物的双重性质及其潜在的危害。

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到“药邪”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对药物的敬畏到对药物毒性的逐步认识,再到对药物利弊的辩证理解。尽管如此,古代对药物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毒性上,对于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的了解相对较少,且毒性的判断大多依赖于经验而非科学实验。

参考资料

药邪是指由于药物偏性或运用不当所产生的致病因素。药物偏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百度学术搜索.2024-11-23

是药三分毒 “药邪”能致病.莆田市中医医院.2024-11-23

进入知乎.知乎专栏.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