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小,侧上位。口下位,弧形。口角须1对,粗而长。鳞较小,圆形。胸部裸露无鳞。背鳍无硬刺。体背灰黑色,腹部灰白。吻部两侧从眼上前缘至口角处有一黑色条纹。

形态特征

背鳍3,7;胸鳍1,14~16;腹鳍1,7;臀鳍3,6。侧线鳞42~44,鳃耙5~6,鳃耙短小。下咽齿2行,3.5/5.3,主行齿末端呈钩状。体长为体高的4.3~5.7倍,为头长的3.8~4.1倍,为尾柄长的4.8~6.5倍,为尾柄高的10.2~11.4倍。头长为吻长的2.0~2.2倍,为眼径的5.5~6.8倍,为眼间距的3.4~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2.2倍。体较高,背部稍隆起,尾柄稍侧扁,腹缘平直。头尖,略呈圆锥形,头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较发达,其上具许多细小乳突。口角须一对,粗长,其末端达到或超过鳃盖骨后缘。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眼径小于眼间距的1/2。鳞片较小,胸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侧中位。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具尾鳍基为近。胸鳍较长大,其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超过肛门。尾鳍深叉形。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之中点。体背灰褐色,腹部灰白;体侧中轴有一条浅灰色纵纹,并具有5~7个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由眼前缘至吻端有一明显黑色条纹。背鳍、腹鳍均具黑色条纹,其他各鳍灰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黄河水系

生活习性

生活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黄河干支流中,常见于河湾浅水地带。以底栖动物、摇蚊幼虫等为主要食物,兼食钩虾及底栖藻类。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产卵。繁殖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选择水流缓慢的宽阔河段为产卵场。数量较多,有一定经济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