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斯行诸》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先进》,“闻斯行诸”的意思是“听到了就去做”。
在本章中,仲由问孔子“闻斯行诸”,即“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求也问“闻斯行诸”,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去做。”公西赤询问孔子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回答,孔子说:“冉有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本章记叙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事例,体现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教导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于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仲由与冉有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作品原文
子路(1)问:“闻斯行诸(2)?”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求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赤(3)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4),敢问。”子曰:“求也退(5),故进之;由也兼人(6),故韩愈。”(《论语·先进第十一》)
作品注释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仲由,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2)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当付诸实施吗?斯,此,指合于义理的事。诸,“之乎”的合音。
(3)公西姓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4)退:畏缩不前。
(5)兼人:好勇过人。兼,倍也。
作品翻译
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求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公西赤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作品品析
这一章,又一次看出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质之后,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时,通过这一章孔子对学生有退有进的教育,大家应该对自己进行一番反思,如果属于临事退缩的,就要勇敢一点,做事不够勤奋的就要勤奋一点;如果自己是过于果敢、轻率的就要退缩一点凡事再思而后行,如果自己是过于勤奋休息太少的就要注意休息好、注意卫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