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1952年正式定名为“河北梆子”。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俗音乐相结合,于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市及山东省、东北地区的部分地区。
河北梆子唱腔分生、旦、丑三行,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行当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声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等板式及各种引腔和尾腔,演唱时以梆子击节,以板胡、笛、梆子、笙等乐器伴奏。音乐定调一般采用降B或C调,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风格,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种,其中《宝莲灯》《秦香莲》《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窦娥冤》《教子》《断桥》《三上桥》《喜荣归》《醉打金枝》《荀灌娘》《南北合》《苏武牧羊》等影响较大。
20世纪30年代,河北梆子衰落。1955年,河北省戏曲学校建立。20世纪60年代初,河北梆子全面复兴。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河北梆子武戏人才培养项目日前在省会正式启动。
简介
大致可分三个时期:1890年至1910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初期,剧目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惠兴女士》、《烟鬼叹》、《梦游上海》、《火烧第一楼》、《蚂蚁拿臭虫》、《耗子成亲》、《春阿氏》、《张傻子游街》等。这些时装戏开始多由田际云所办的玉成班上演,也多属玉成班自编。宣统三年至民国十五年,是时装戏的中期。由于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时装戏的题材有所扩大,不仅有以国内社会新闻为题材的戏,而且还有一些改编外国著名小说的戏,像《茶花女》、《复活》、《拿破仑》等即是;另外也编写了反映近代科技的戏,如《电术奇谈》等。
现状
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六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末期。这时以"三言"、"二拍"、"聊斋"等取材改编的戏大量增加,如《十五贯》、《庚娘传》、《胡四娘》等。因这些戏大都化为当代故事,穿时装演出,所以也称时装戏。
参考资料
河北梆子.中国戏曲网.2023-11-02
河北梆子.专题汇总_河北新闻网.2024-02-07
河北梆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07
“天下梆子一家亲”之河北梆子.专题汇总_河北新闻网.2024-02-07
河北梆子武戏人才培养项目启动.河北新闻网.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