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松(1906~1972),字象乔,安徽望江县新坝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年少聪颖,4岁时能识字数百。11岁就读于安庆六邑中学。毕业后,入安徽省立河海工专。越年,转金陵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当时著名数学家何鲁教授对其十分赏识。毕业时邹以优异成绩获理学士,留校当助教,并登台讲课。民国16年,应邀回县主持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民国20年,被推荐为安庆六邑中学校长。民国23年,受张治中将军之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数学总教官。
生平
抗日战争时,邹担任军校招生委员会主任,先后3次受命赴皖、豫、鄂、鲁、湘等沦陷区边缘地带为军校招生,动员青年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他态度和蔼可亲,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那些远离家乡的考生,生活散漫,不知节约,坐大饭馆,吃名贵菜,邹发觉后即行教育:“你们家在沦陷区,路途遥远,接济不易,事事均宜节约,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才能担当抗日救国的重任。邹对落榜青年也关怀备至,勉励继续学习。
入伍青年按编队徒步行军,一路之上,邹不坐车、不乘轿、不骑马,穿草鞋、拄竹杖,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行。有的学生脚上起泡,有的患病,邹关怀备至,雇用毛驴代步。每遇名山大川,古迹名胜,邹总是借游览之机介绍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爱国热情。邹在军校执教,从第十一期到第二十二期,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军事人才。
抗战胜利后,邹调任二十八军军官总队教务长。民国36年调中央军官教育团,协助刘伯龙教育长训练军官。民国38年,调八十九军刘伯龙部任少将代理政工处长。后因起义未遂,刘伯龙被害,邹得学生营救,只得弃军从教于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又开始了教育生涯。执教期间,经常在《数学通报》上解答疑难问题。
文革受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邹被遣回乡,为生产队看护禾稼,培植果园,并热心辅导失学青年自习。1972年,在“一打三反运动”运动中,含冤坐罚,病死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