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古巨蜥

古巨蜥

巨蜥属食虫类:Varanus priscus,长齿中喙鲸Megalania Prisca),也被称为“巨型开膛手蜥蜴”、“巨齿蜥”,其被公认为是地球上曾出现过的最大陆生蜥蜴。古巨蜥属在分类学上归属于巨蜥科巨蜥属史宾氏砂巨蜥 姆万扎平头飞龙蜥蜴,又称巨蜥属蜥蜴)。1859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依据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达令唐斯地区采集的标本,首次对其进行了科学描述。

巨蜥属更新世时期澳大利亚大陆的顶级掠食者之一,其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南澳大利亚州,适应多种生态环境,涵盖开阔森林、广袤林地以及可能存在的草原地带。关于其体型的上限仍存在推测和争议,但据研究表明,古巨蜥体长达到7米,体重约600-620千克。其与现存的印度尼西亚科莫多龙具有亲缘关系(基于体型大小得出的结论),但可能与澳大利亚的澳洲沙漠巨蜥(Varanus giganteus)关系更为密切。由于古巨蜥化石稀少且残缺,随着新化石的发现,关于其亲缘关系的假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古巨蜥的化石常与袋鼠科等大型动物的化石一同被发现,据此推测古巨蜥同样拥有强大的狩猎能力,和其他巨蜥科动物一样,古巨蜥或许是伏击型猎手或食腐动物,其有毒的唾液会使猎物感染并死亡。

截至2025年的科学所知,古巨蜥仅存在于化石记录中,与澳洲其他多数大型动物灭绝的同一时期消失。古生物学家推测,澳洲早期人类的到来抢夺了古巨蜥的生存空间。古巨蜥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澳大利亚古代生态环境以及爬行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古巨蜥的分类研究也反映了古生物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独立命名到后来的重新归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物种关系认识的深化。此外,古巨蜥在大众文化中的留存也表明了人们对史前巨型生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兴趣反过来也推动了古生物学的科普和研究工作。

命名与分类

巨蜥属(Varanus)由布莱修斯·梅雷姆(Blasius Merrem)于1820年确立;古巨蜥(Varanus priscus)这一物种最初在1859年由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命名为“Megalania prisca”。

命名来源

1859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古巨蜥,当时使用的学名便是“Megalania prisca”(意为 “巨型漫步者”)。Megalania由希腊语“mega”(巨大)和拉丁语“alania”(一种蜥蜴)组成,“prisca”则源于拉丁语,意为“远古的”、“古老的”,反映了这种生物古老且巨大的特征。随着分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古巨蜥属被重新归类到巨蜥属(Varanus)中,食虫类也相应变更为“Varanus priscus”,依然强调其远古巨蜥的属性。由此,“Varanus priscus”作为古巨蜥的正式学名被广泛使用,而“Megalania prisca”也依然被许多文献提及。

分类学研究

通过对古巨蜥神经颅骨骨学展开细致入微的剖析与描述,研究人员发现,依据耳囊呈现出的独特特征,古巨蜥被归入一个包含婆罗蜥属(Lanthanotus)、毒蜥属(Heloderma)以及巨蜥属(Varanus)物种的类群之中。进一步研究表明,基于若干特定的形态学、解剖学特征,古巨蜥与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之间极有可能存在姐妹分类群关系。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印度-澳大利亚地区物种中存在巨型巨蜥单系类群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该单系类群意味着,这些巨型巨蜥有着共同的祖先。同时,研究还明确了在属和亚属的分类级别上,曾被单独命名的Megalania(古巨蜥),实际上与巨蜥属(巨蜥属)为同义关系,即古巨蜥应被归为巨蜥属中的一员 。

化石标本

澳大利亚的多个地区都有古巨蜥化石的发现记录。例如,在南澳大利亚的纳拉库特附近的更新世洞穴遗址中,发现了可归因于巨型蜥类古巨蜥(Megalania prisca Owen,1859)的肱骨化石。在昆士兰州的晚白垩世早期,也有关于恐龙化石的发现,虽然主要是蜥脚下目动物标本,但也为研究古生物的分布提供了背景信息。此外,从达令唐斯的河床中也有古巨蜥化石的发现,包括骨盆和四肢的证据以及与先前预测存在这种大型蜥蜴的脊椎大小和特征相同的背椎化石。

生存环境

古巨蜥生存于更新世的澳大利亚,当时的澳大利亚气候独特,地理和地质环境相对孤立,形成了独特的动物群落。澳大利亚的平坦地形和纬度位置产生了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更新世气候,这种气候对古巨蜥的生存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巨蜥生活的环境中,陆地食肉哺乳动物相对较少,这使得古巨蜥能够占据大型陆地食肉动物的生态位。此外,古巨蜥的蜥蜴生理特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波动,比需要更高常量资源供应的哺乳动物更具优势。

体态特征

古巨蜥身躯强壮,拥有巨大的颌部,颌内布满锋利的锯齿状(如锯子般)牙齿。古巨蜥的牙齿锋利且弯曲,牙釉质有褶皱和内折。由于四肢强健,这使其在陆地上行动相当敏捷。古巨蜥很可能还是出色的游泳健将。关于其体型的上限仍存在推测和争议,但据研究表明,古巨蜥体长达到7米,体重约600-620千克。其吻部有一个独特的“嵴”。古巨蜥吻部及颈背的皮肤中嵌有小骨片(皮内成骨)。人们对其颅后骨骼了解甚少,但它的比例与其他巨蜥属不同。古巨蜥的肱骨(上臂骨)的远端(远离身体中心的一端)异常宽阔,这与其他巨蜥科动物不同,其他巨蜥科动物肱骨的远端和近端(靠近身体中心的一端)宽度大致相同。

分布与栖息

更新世时期,古巨蜥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南部和东部的森林、茂密树林、草原,还有可能栖息在河岸附近。其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尽管完整的化石十分罕见。在昆士兰州,古巨蜥化石在北部的布拉夫唐斯和怀恩多特、南部海岸罗克汉普顿附近的马莫尔采石场,以及该州东南部的达令草地均有发现。在新南威尔士州,古巨蜥化石发现于该州中北部的库迪泉以及中部的惠灵顿洞穴。维多利亚州的古巨蜥化石来自南部沿海地区。在南澳大利亚州州,古巨蜥化石发现于干旱的艾尔湖地区(沃伯顿河、库珀溪和卡努恩卡湖)以及南澳大利亚海岸附近的纳拉库特洞穴。目前,在塔斯马尼亚州西澳大利亚州新几内亚岛尚未发现古巨蜥化石。

灭绝原因

背景

缘于大型哺乳动物的大灭绝。约5万年前至1.2万年前,一大批大型哺乳动物(体重40千克以上)开始灭绝,尤其在美洲和澳洲最为显著。北美洲51种大型哺乳动物消失,南美洲体重100千克以上的哺乳动物全部灭绝,澳洲90%的大型动物灭绝。有研究人员统计了1.5万年前至1.2万年前所有灭绝的哺乳动物,发现大型哺乳动物物种灭绝的数量明显多于小型动物。

智人

旧石器时代,古巨蜥就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其强壮的身躯并末能抵挡智人的攻击。大约5万年前,智人进入澳大利亚大陆疯狂放火、毁林捕猎。当地体形硕大、满身是肉的动物毫无戒备地跑向智人的陷阱。仅仅过了2000年,体重50千克以上的24种动物中有23种惨遭灭绝,其中就包括体长达到7米、重好几吨的古巨蜥。

气候

当然气候变化也是一个因素。在澳洲,人类到达之前的气候就已经开始变得干燥,森林和草原的面积不断萎缩,大型动物的生存环境已经非常艰难。人类到来时,剩余大型动物已经不多了,人类的屠刀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究竟是人类还是气候或是双重打击导致大型动物灭绝,科学家们仍在争论,未来需要等待更多的化石证据和研究结果。

进化关系

在生物演化的谱系中,巨蜥科动物与蛇类在亲缘关系上,相较于其他蜥蜴类群更为紧密。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探究,有证据显示巨蜥科动物的进化历程起始于早白垩世这一地质时期,即约1.4亿至1亿年前。然而,古生物学领域尚未发现能够直接印证这一观点的化石证据。追溯其分布迁徙路径,巨蜥科动物极有可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借助 “微型大陆” 这一特殊的地理连接通道,从亚洲逐步抵达澳大利亚。值得注意的是,自早白垩世起,这些 “微型大陆” 便持续存在于澳大利亚与亚洲之间,为生物的跨区域迁移提供了潜在的路径。

与现生种关系

与科莫多龙

巨蜥属(Varanus priscus)是一种巨型巨蜥,与科莫多龙相似,但体型更大。科莫多龙是巨蜥属中最广为人知的成员之一。它们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上,这些岛屿距离古巨蜥的栖息地澳大利亚相对较近。由于骨骼结构相似,普遍认为这种蜥蜴与古巨蜥有着大致相同的体态。古巨蜥与科莫多龙有姐妹分类群关系,这意味着这两个物种与一个主要的共同祖先距离相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共同祖先就是最早的巨蜥。这种关系表明古巨蜥和科莫多巨蜥在进化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尽管缺乏直接证据,但人们普遍认为古巨蜥能够利用下颚腺体分泌的毒液。这一推测基于墨尔本大学 2005 年开始的关于科莫多龙的研究。经过对科莫多龙头部的 CAT 扫描证实了其下颚内部存在毒腺器官。这些腺体分泌的毒液含有阻止血液凝固的成分,还会引发肌肉麻痹等其他问题,毒液通过口腔中的小孔与唾液混合。当科莫多龙的牙齿刺穿并撕裂猎物的肉体时,毒液就会混入伤口,这样猎物不仅会因咬伤而大量失血,还必须承受毒液带来的影响。虽然无法绝对确定古巨蜥是否也具备这种产生毒液的能力,但到目前为止,似乎现存巨蜥属的所有其他成员都拥有这些毒腺。所以,如果古巨蜥没有毒腺,反倒会显得不寻常。如果它确实有毒腺,那么古巨蜥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有毒动物。

与澳洲刺尾巨蜥

古巨蜥关系最近的亲属是其他巨蜥(巨蜥科)。尽管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龙(Varanus komodoensis)是现存体型最大的巨蜥,但古巨蜥可能与澳大利亚的澳洲刺尾巨蜥(Varanus giganteus)亲缘关系更近。有人认为古巨蜥与科莫多巨蜥存在亲缘关系,这可能主要是基于体型大小的判断;而古巨蜥的吻部有独特的“嵴”,这与体型较小的澳洲沙漠巨蜥及其他澳大利亚巨蜥物种的吻部类似。但其颅后骨骼比例与其他圆鼻巨蜥又不同,古巨蜥的肱骨(上臂骨)远端异常宽阔,而其他巨蜥科动物的肱骨远端与近端宽度大致相同。

齐名物种

生物学家将古巨蜥列为古代澳大利亚的顶级巨型动物掠食者之一,与之齐名的还有袋狮(袋狮属 carnifex)以及金卡纳鳄(Quinkana属)。金卡纳鳄是另一类已灭绝的鳄鱼巨兽,大约在 5 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曾在澳大利亚肆虐。同属这一时期大型爬行纲的还有巨型角龟、如帕利姆纳克斯鳄(Pallimnarchus)这样的鳄鱼,以及如纳拉库特温氏蛇(Wonambi naracoortensis)这样的大型蛇类。

目击信息

经检索资料发现,仅有两起据称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澳大利亚大型蜥蜴目击事件的相关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深入溯源可知,这两起目击事件的报道均出自雷克斯·吉尔罗伊。

两起目击

其一,1890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尤罗阿镇,据信有一条长达 30 英尺的巨型四脚蛇现身,引发当地众多居民的恐慌。

其二,1961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罗伯特·格兰特与大卫·乔治宣称遭遇了一条长度达30英尺的巨型巨蜥。

存疑

经澳大利亚神秘动物学雷克斯·吉尔罗伊深入研究,众多有关体长达到甚至超越30英尺的巨型巨蜥/蜥蜴的报道得以呈现(依据吉尔罗伊在1976年、1979年、1982年以及2000年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已知的近代巨蜥科物种体型特征来判断,在所有可能的物种中,古巨蜥(Varanus priscus)最符合此类巨型生物的描述。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报道中的绝大多数均出自吉尔罗伊本人之手。从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情况来看,吉尔罗伊所宣称的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集中出现的大量此类报道,在过往的报纸、其他媒体记载中,几乎找不到类似的先例。尤其在19世纪,倘若这类巨型物种真实存在,鉴于当时相对原始的生态环境,其数量极有可能远多于后期。以埃伯哈特在2002年的研究为例,他在阐述 “澳大利亚巨型巨蜥” 相关报道时,所依据的唯一资料来源便是吉尔罗伊在1979年、1982年以及2000年发表的三篇文献 。

相关价值

古巨蜥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澳大利亚古代生态环境以及爬行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巨大体型暗示了当时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着与现今截然不同的食物链结构和生态平衡。同时,对古巨蜥的分类研究也反映了古生物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独立命名到后来的重新归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物种关系认识的深化。此外,古巨蜥在大众文化中的留存也表明了人们对史前巨型生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兴趣反过来也推动了古生物学的科普和研究工作。

未来探索

古巨蜥是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史前蜥蜴,由于其化石标本支离破碎,人们对其生命史的诸多方面还有待探索。但随着对其化石的不断发现和研究,人类可以了解到更新世时期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和动物演化历史。

民俗传说

据民俗学家推测,早期澳大利亚人与古巨蜥之间的冲突可能激发了原住民关于传奇生物 “沃伊”的民间故事。“沃伊”是原住民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巨蜥属澳洲巨蜥)。当地人说这个传奇怪物大约有 23 英尺长,有一个类似青蛙的头和六条腿。根据传说,它生活在南澳大利亚墨累河沿岸的一个洞穴(据称是普尼耶罗洞穴)中,并在河岸徘徊寻找猎物。“沃伊”的胃口非常大,一次可以吞下几个人类。因为它的掠食行为给人类带来了麻烦,所以他们联合起来杀死它。

参考资料

Megalania prisca.australian museum.2025-01-18

盘点十大可怕的远古巨兽.腾讯 科技.2025-01-18

【自然之谜】上古巨蜥自身带毒性和毒液,长8米重2吨.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协会.2024-03-23

Megalania.fairytalesandmyths.2025-01-18

Varanus prisca.flinders university.2025-01-18

Megalania(Varanus priscus).a-z-animals.com.2025-01-18

Varanus priscus.prehistoric-wildlife.2025-01-18

“萌萌”的陆地巨兽去哪了?.大科技杂志社.2025-01-17

Varanus priscus (Owen, 1859).gbif.org.2024-03-23

..2025-01-18

..2025-01-18

..2025-01-18

..2025-01-18

Varanus priscus (Owen, 1859) Megalania, Giant goanna, Giant ripper.recentlyextinctspecies.20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