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病方》,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方剂学著作,抄写于西汉初年,成书年代更早,其内容早于《黄帝内经》。全书达9911字,抄录于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根据本书目录之末所记“凡五十二”及内容特点,将其命名为《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记录了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现存医方283个,药名254种;卷首列有目录;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记在各篇之首;除3个病名篇目缺文不详外,其余49种疾病绝大多数为外科疾病。其中,《五十二病方》首次记载了按压止血法;最早记载了药摩或膏摩,用以治疗皮肤瘙痒、冻疮等。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医学的成就。

马王堆病方

它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其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整理者据此而给该书命名。全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各科疾病

的病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包括了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和肛肠病。内科疾病有癫痫

疟疾、食病、病、痉病、淋病寄生虫病等;儿科疾病包括癫痫、瘈等;此外还涉及了产科病、眼科病等。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如书中形象地描述了冥病(麻风病)的症状如螟虫啮穿植物内心,其所发无定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在齿龈,或在手指,使人鼻缺、指断。反映出当时对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症状的认识已较为深刻。又如,书中关于“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伤而颈(痉)者……其病甚弗能饮者,强启其口,为灌之”的记载,清楚地描述了痉病(破伤风)的两个主要症状枣角弓反张和牙关紧闭。这些记述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都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240余种药物中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药,也有兽、禽、鱼、虫等动物药,还有雄黄等矿物药。书中很多药物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书中还记载了有关药物的采集、收藏方法等,反映了西汉以前药物学的发展。

《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方剂大多是由二味以上药物组成的复方。例如治“”病方中,有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七味药。根据疽病的不同类型,调整主药的剂量,提出“骨疽倍白敛,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体现了早期的辨证论治思想。据对书中283首医方的药物配伍、剂型、方剂用法的分析,认为该书已初具方剂学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有理论指导、有实践意义的方剂学体系在先秦已初步形成。《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方剂虽仅明确提及丸剂,但实际上已根据疾病的情况及病人的体质,分别使用了丸、饼、曲、酒、油膏、药浆、汤、散等多种剂型,并对方剂的煎煮法、服药时间、次数、禁忌等作了一定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书中有关创伤的16种疗法(止血、镇痛、清创、消毒、包扎等)以及烧灼结扎术、结扎摘除术、瘘管清除术等痔疮手术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外科技术。

《五十二病方》保存着远古时期传流下来的若干方药,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书中对一种疾病有不同的疗法,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名称,甚至一个字的写法前后不统一,又如不少的方后注明"尝试","已验","令"(即善)字样,充分证明是劳动人民群众经实践而积累成的,充分反映了西汉以前我国医药学的发展情况。

《五十二病方》这类文字较多见;而隶书也是从周秦篆书演变来的,字体已接近楷书,由于隶书结构简省,书写方便,所以在汉初已取代篆书,由此可证《五十二病方》文字是汉以前的文字。据考证,帛书书法字体,颇与《秦金文录》、《诅楚文》等秦铭文相仿,基本属秦系小篆文字,其中有些文字结构类似战国早期的楚国文字,由此可以推论,出土帛书中《五十二病方》的字体算是较早的一种。其篆书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四世纪春秋末至战国之际,甚至更早,其抄录年代则不晚于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朝秦汉之际,并于刘恒十二年随葬于墓,无疑它比《黄帝内经》还要早一个较长历史阶段,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集著。 《五十二病方》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涉及面较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外科内容突出。使用的药物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有药名247个,大约是《神农本草经》的三分之二,可是有一半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见的,有些药物用了很古老的名称,如“答”就是小豆,还有“牛”已不知为何物。对于方剂也是由单味药到药物的配伍使用,全书283方中,除祝由方31方,残缺不可辩认者46方,纯属灸法,熨法,不用药物者9方,其余197方中用单味药78方,两味上者119方,从这里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以一二味药物组成方剂为多见。此时中药理论刚刚产生,正在由单味药应用向多味药配伍的过渡。

辩证论治在《五十二病方》开始有了初步体现,如疽病方这一记载:“治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同一疽病,症候因有骨疽、肉疽、肾疽的不同,治疗也就有倍白蔹、黄芪、芍药的区别,根据症候的变化改变方剂比例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祖国医学早期的辩证论治思想的依据。又如“牡痔、痔”的治疗共有12方,而每方的主治证候都不一样,治疗则又有外敷、熨法、角法及外科手术等。从这些方法中不难看出,《五十二病方》中的辩证论治思想在当时已初步形成、

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对照,可以发现《五十二病方》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更为原始、古朴的特色,还看不出《内经》中已经出现的五行学说的痕迹,阴阳学说也几乎没有反映,难得提到脏腑,没有各个腧穴(即穴位)的名称,只提到过“泰阴”、“泰阳”两个脉名,书中的治疗方法有灸法、砭法而没有针法。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书里记载的某种疾病往往有几种不同的疗法,同一药物也常常几个不同的名称,甚至字的写法前后也不统一,这些可以证明283个医方是长期搜集和积累的成果,其中不少医方后面注明“已验”、“尝试”、“令”(灵验的意思)说明它们曾在医疗实践中经历过反复的验证,里面可能保存着不少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原方。因此《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无疑早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古医方。

校注整理

《五十二病方》帛书现藏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编《五十二病方》于197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五十二病方》现存10000余字,全书分52题(实质上包括100多种疾病),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20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原数应在300个左右,有少部分已残缺了。书中提到的病名现存的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所载尤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大。《五十二病方》对药物学、方剂学亦有一定贡献,书中收载药物247种,其中有半数为《神农本草经》所不载。在处方用药方面,则已初步运用辨证论治原则。《五十二病方》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内服汤药之外,尤以外治法最为突出。有敷贴法、药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多样化,也是医药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影响评价

《五十二病方》的出土,填补了《黄帝内经》以来我国未有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参考资料

五十二病方 作者: 佚名.中华典藏.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