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柄胡颓子(Elaeagnus delavayi Lecomte)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为常绿直立灌木,无刺。幼枝密被锈色或褐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后呈灰黑色。叶片近革质或纸质,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顶端近圆形或钝形,基部钝楔形,稀窄圆形,全缘,上面干燥后褐色,下面灰绿色,具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细小鳞片。花柱稍弯曲,密被白色星状长柔毛,不超过雄蕊或微超过,柱头伸长。花期9-12月。分布于中国云南,主要生长于海拔1700-3100米的向阳山地疏林中或灌丛中。
形态特征
常绿直立灌木,无刺;幼枝密被锈色或褐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灰黑色。叶近革质或纸质,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5-8.5厘米,宽l.6-3.3厘米,顶端近圆形或钝形,基部钝楔形,稀窄圆形,全缘,上面干燥后褐色,下面灰绿色,具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细小鳞片,侧脉6-8对,两面略明显;叶柄长12-15毫米,密被红褐色鳞片。
花淡白色,密被银白色鳞片,常5-7花簇生叶腋短小枝上成伞形总状花序;花梗长5-8毫米;萼筒圆筒形,微具4肋,长6-7毫米,在裂片下面不收缩或微收缩,在子房上明显骤收缩,裂片三角形,长2.5-3毫米,顶端渐尖,内面上部被鳞片状鳞毛,下部密被白色星状柔毛,包围子房的萼管椭圆形,锈色,长2.5-3毫米;雄蕊4,花丝短,长约0.6毫米,花药矩圆形,长约1毫米;花柱稍弯曲,密被白色星状长柔毛,不超过雄蕊或微超过,柱头伸长,长约1.3毫米。果实未见。花期9-12月。
生长环境
长柄胡颓子主要生长于海拔1700-3100米的向阳山地疏林中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长柄胡颓子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模式标本采自鹤庆县(大坪子)。
栽培技术
胡颓子耐干旱瘠薄,具根瘤,可作为荒山造林、改良土壤的重要树种,并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育苗可用播种、压条、插及嫁接等方法繁殖。种子育苗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做苗床,5月份果实成熟时采下,加工果实时取出种子后立即播种,胡颓子休眠期短,发芽对温度要求不高,对湿度要求高,接种后,要保持苗圃地土壤湿润,半月左右可出苗,第2年春可将幼苗带土定植。扦插繁殖可用绿枝、硬枝和根段进行扦插育苗。插条剪成长15cm,每个插条留芽3~4个,用3000ppm吲哚-3-丁酸浸渍5秒后埋入沙床中,露出先端1~2个芽进行催根,经常淋水保湿,10~20天后检查,根部长出白色愈伤组织时便可进行扦插。株距9cm,行距24cm,斜插于苗床上,保持湿润;绿枝扦插宜在秋季进行,硬枝及根插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扦插一个月后可长出生根小苗,可施腐熟的稀薄粪水。造林胡颓子对环境适应性强,属灌木类,树冠小,适宜密植,一般1×1.5m,每公顷6000~7500株,定植前挖直径及深为60~80cm的定植坑,以农家肥为底肥,栽苗后浇透水。抚育管理栽植当年要适时中耕除草和追施肥料促进幼苗生长,以后每年中耕除草1~2次,成林后每年秋季剪去过密枝条,可按丛枝树形管理,剪去下垂枝和蘖条,保持通风透光,3年后进入结果期。
本种提示
本种与披针叶胡颓子(Elaeagnus lanceolata Warb.)和长叶胡颓子(Elaeagnus bockii Diels)相近,区别在于本种的叶片为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叶柄长12-15毫米;花梗长5-8毫米,花柱密被白色星状长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