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是一种植物,虽然名字中有一个“藻”字,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水草。平均高度为10~15公分,茎上会长出互生叶而无叶柄。箦藻的特点是看起来像是丛生性水草,但实际上它是有茎类植物。箦藻的生长需要光照度为2500Lux左右。箦藻是一种栽培难度较高的水草种类之一。

物种简介

Blyxajaponica(Miq.)Maxim.exAsch.水筛

俗名:箦藻

学名:Blyxanovoguineensis

科别: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照度:2500勒克斯

温度:20-28℃

硬度:2-8DH

PH:5.0-6.5

位置:中景草及后景草

沉水草本,有茎或无茎。叶线形或丝状披针形,基生或互生。花两性,佛焰苞管状,有柄,先端2裂,萼片3,线形,绿色;花瓣3,白色,较萼片长;雄蕊3~9,花药线形;子房下位,雌蕊3,柱头3,线形,具长喙,3室。果线形,包于佛焰苞内,熟后纵裂。种子多数,有或无氧化镁

形态特征

箦藻为单子叶植物,沉水草本植物,具根状茎。直立茎分支,平均高度:10一15cm,圆柱形,青绿色,具细纵纹。叶螺旋状排列,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半抱茎,边缘有细锯齿,长3一6cm,宽1一3cm,绿色微紫;叶脉3条,中脉明显,无柄。佛焰苞腋生,无梗,长管状,绿色,花两性,白色;种子多数,长椭圆形,光滑。

在自然水域中可长到50公分高,但在水族箱中则矮化许多,叶片会变成浓密的绿色螺旋体,给人以地下茎植物的印象。叶片交互排列生长,长3~5公分,宽3公分。

一种为能长出矗立的箦藻,不过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栽培后,才能够发现它的矗立茎。所以箦藻并非丛生类水草,而是有茎类水草。箦藻能从茎上长出互生叶,没有叶柄,线形,颜色为青绿色,叶片有明显或者不明显的褐色斑纹,成丛生状。雌雄异体的单性花长在由叶脉伸出的花梗上,为白色的水上花。当矗立茎长出之后,茎叶会长出水生根,并可以由水中吸收养分。繁殖的时候,可以由茎节生出侧芽,并发育成子株,这个时候可以将子株分出来栽培。

分布范围

原产地

肾茶

最低海拔:300

最高海拔:1200

生境

沼泽、池塘、水田地、小河

现分布

辽宁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省区。新几内亚岛印度、孟加拉、尼泊尔马来西亚朝鲜日本意大利葡萄牙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拥有细瘦的白色花瓣,适合种植在平坦的水族箱的前景区域,困难度极高,需强烈光照度,极软的软水环境。可利用分离的侧芽繁殖。

箦藻少开花结子。喜欢生长在强光的环境下,当光线不足时,会有落叶现象。在水草缸中栽培箦藻多少有些难度,除了需要有充分照明之外,CO2及肥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水的硬度不能太高,箦藻喜好生长在软水环境中。若是碱性水质中栽培,会非常困难。

生长繁殖

分株繁殖,由其茎节长出侧芽,并发育成子株,可以将子株分出来栽植。甚少开花结子

主要价值

叶色美丽,是水族箱内沉水植物的重要布置材料,也是园林水景中的良好绿化材料。全草为鱼饵。可以利用修剪後的侧枝来做插枝繁殖。

近种区别

一年生或多年生,沉水草本。茎短缩或伸长,直立、斜卧或匍匐,较少分枝。叶基生或茎生;茎生叶呈螺旋状排列,披针形或线形;基生叶条形,先端尖,基部具鞘,叶缘具细齿,绿色。佛焰苞管状,有梗或无,具纵棱,先端2裂,花生于佛焰苞内;花单性或两性;雄性佛焰苞内含雄花1朵或多朵;内轮花被片3枚,线形或披针形,宿存,外轮花被片3枚,较内轮大,白色,柔软,雄蕊3~9枚,排成1~3轮;雌花两性花单生于佛焰苞内;子房下位,先端伸长呈喙状,胚珠多数。果伸长,呈长圆柱形,不规则开裂。种子多数,纺锤形,光滑或具刺,两端具尾状氧化镁或无。

本属约11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5种,产于华东、华南、华中地区及西南等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