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白皮,属于中药材的一种,主要来源于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其生长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北部地区。梓白皮的主要功效包括清热利湿、降逆止吐以及杀虫脒止痒。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胃逆呕吐、疮疥、湿疹瘙痒症等症状。

形态特征

梓,又称木王、楸等,是一种高大的乔木,高度可达15米。其树冠呈伞形,主干通直,嫩枝上有稀疏的柔毛。叶子通常是对生或接近对生,有时也会轮生,形状为阔卵形,长宽大致相等,长度约为25厘米。叶子的顶端逐渐尖锐,基部呈现心形,边缘可能是全缘或浅波状,常常会分为三个浅裂片。叶子的上面和下面是粗糙的,可能带有少量的柔毛或几乎无毛,侧脉一般有4-6对,基部的掌状脉则有5-7条。叶柄的长度在6-18厘米之间。顶生的复总状花序,花序梗微微覆盖着疏松的毛发,长度在12-28厘米之间。花萼在蕾期呈现出圆球形,两唇开裂,长度大约在6-8毫米。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部有两条黄色条纹和紫色斑点,长度约2.5厘米,直径约2厘米。能育雄蕊有两个,花丝插入花冠筒中,花药叉开;退化的雄蕊有三个。子房位于上方,棒状。花柱纤细,柱头分裂成两个部分。蒴果呈线形,向下悬挂,长度在20-30厘米,宽度在5-7毫米。种子为长椭圆形,长度在6-8毫米,宽度约3毫米,两端具有平展的长毛。

栖息环境

梓白皮的原植物梓主要生长在低山河谷地带,偏好湿润的土壤环境。它也常见于村庄附近的种植区以及公路两侧。

中药材性状

梓白皮的根皮呈块片状或卷曲状,大小不一,长度在20-30cm,直径2-3cm,厚度3-5mm。外表面的栓皮容易脱落,颜色为棕褐色,皱缩,可见小支根痕迹;内表面为黄白色,光滑细致,具有细网状纹理。折断面不平整,具有纤维性质,撕扯时不易形成薄片。气味轻微,味道清淡。品质优良的梓白皮应具备皮块较大、较厚实且内面色泽偏黄的特点。

用途

梓白皮在现代医学中有多种应用,可用于治疗黄疸、肾炎水肿、呕吐、疥疮湿疹瘙痒症等多种病症。

古籍记载

梓白皮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日华子》,其中提到可以将其煎汤用来洗涤儿童因发热引起的疾病,以及各种疥疮和皮肤瘙痒症状。《纲目》中也有提及,指出梓白皮可用于治疗温病复发并感染寒冷导致的症状,如胃部不适和呕吐,建议将梓白皮煮汁饮用。

文献记录

别录》中记载了梓白皮的产地,指出其产自河内山谷。《日华子》则强调了木梓树皮的不同种类,认为只有楸梓的质量最佳,其他品种并不理想。

参考资料

梓白皮.39健康.2024-10-30

梓白皮.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10-30

梓白皮.中医世家.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