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马尼(黑枕黄鹂马来亚种:Tapirus kabomani):又名小黑貘。是2013年在巴西和哥伦比亚发现的一种貘,与低地貘(Tapirus terrestris)相似但小很多,毛发颜色比低地貘深。

卡波马尼貘体型比之前认为最小的貘-山貘(Tapirus pinchaque)还要小很多,成年体型和梅花鹿基本相当。卡波马尼貘是自1992年中南大羚在越南和柬埔寨被发现以来第一次发现的较大型哺乳动物,也是近一百年来首次发现新的奇蹄目

物种简介

卡波马尼貘被命名为Tapirus kabomani,Tapirus是貘的属名,种名来自当地Paumari语对貘的称呼"Arabo kabomani" 。可以音译为卡波马尼貘。它是世界上第五种被发现的貘——其它四种分别是山貘中美貘低地貘亚洲貘

形态特征

卡波马尼貘是貘科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平均体重约105千克,体长1.2米,肩高90厘米,四肢比所有的貘种短。由于体色黝黑,也叫“小黑貘”。是最原始的奇蹄目动物,保持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等原始特征。躯体粗壮笨重,皮肤厚韧,毛被稀少;鼻端向前突生,能自由伸缩;耳中等大小,卵圆形;尾极短;有1对乳头。体型似于猪,体被硬毛,有可以伸缩短鼻,它还具有较短的腿,颅骨明显,有一道鬃毛在头顶形成不太突出的波峰。

栖息环境

栖息地为森林和开阔的热带草原。生活在热带密林里,有的也居住在2000到4000米的高山上。

生活习性

卡波马尼貘和生活在美洲的貘科动物的习性相同,多半是独居或成对生活,不喜群居。它们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觅食,也常在水池里打滚以杀死皮肤上的寄生昆虫。貘也有厚皮,其上生有稀疏而短的细毛。是喜水的动物,从不离开森林的水边,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来为了逃避敌人,二来为了冷却身体,在水里游泳时可以将大象伸出水面来进行呼吸。在陆地上活动也很敏捷,善于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时鼻吻部几乎贴着地面。

性情孤僻,大多独自在林中游逛,偶而也有2-3只在一起的小群。不喜欢强光的刺激,只能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则躲在阴暗的地方休息。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十分灵敏。在野外主要靠嗅觉觅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树叶、野果,特别是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运用它的长鼻子来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齿非常坚硬,能够咬断粗硬的树枝,臼齿的咀嚼面很宽,就像磨盘一样,很适合于磨碎食物,即使纤维粗硬的枝叶,也能磨得粉碎。

分布范围

该物种仅发现于亚马逊河西部,巴西和哥伦比亚,在马德拉河上游常见。

相关研究

卡波马尼貘和它的近亲低地貘(又名巴西貘),二者分布区域有重叠,但是低地貘体型大很多,可以重达300千克。遗传学研究表明卡波马尼貘和低地貘大约在30万年前分道扬。

.

种群现状

貘大约在5000万年前出现,之后形态上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活化石。它们的特征很明显——有一个长而灵活的吻部,就像是大象的删节版。虽然个头不小,但是貘是隐秘的动物,通常只在晚上悄悄活动。它们还极其擅长游泳。貘最早诞生在北美洲,后来扩散到亚洲、南美甚至欧洲——但大部分最后都灭绝了,剩下的只有分布在亚洲和南美的这五种。

作为大型动物,貘数千年来一直遭到人的捕杀,它在很多原住民部落里是食物的来源和神话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也是很多生态系统里重要的种子掠食者和扩散者。过去已知的四种貘均处于受威胁状态,三种濒危一种易危;而卡波马尼貘的分布区域更加受限,情况可能更加危急。

保护级别

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