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菜,东坑的一种远近闻名的特产,是利用未长成的青萝卜,在没有腌制的情况下挂在通风而没有太阳照射的地方风干(阴干)后制成的食物。东坑镇的阴菜之所以远近驰名,主要是因为过去东坑盛产萝卜,耙齿萝卜就是其中一种;后来,人们发现耙齿萝卜所含糖份、粗食纤维、氨基酸、糖类等营养成份相对一般品种高,于是人们将阴菜更大地利用起来。“阴干”之术在科学的角度亦十分合理。在空气干爽的情况下,植物的水份缓缓被抽干,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营养成份没有随水份被析出并稳定地储存下来,所以也有“东坑人参”的美誉。
简介
阴菜,东坑有一种远近闻名的特产。每年秋冬之际,就是阴菜丰收之时。阴菜其实是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耙齿菜”的青萝卜,采用阴干的方法而制成的。
东坑镇历来盛产萝卜,别名白萝卜,在莞邑素有“东坑萝卜”之称,为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东坑人也就在萝卜上创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萝卜为主题的“萝卜煮大鱼”“菜头炖牛肉”“菜头花生眉豆煲”“萝卜荠菜粥”等,远近驰名。而在众多的萝卜食谱上,其中有一谱,名曰:东坑阴菜牛月展汤,更因其味上乘而扬名四方。传说,以前外出卖身谋生的东坑人,在离乡别井之际都想方设法带上一大把阴菜,以解乡愁。
制作
耙齿菜其实是一种长不大的青萝卜,一年才一造,体形细长,约拇指般粗,长十几厘米,全身白色,形状像农耕的耙齿,故称耙齿菜。每年在农历七月十四日下种子,种植耙齿菜。种植的时间大约需要60天。农历九月是收割耙齿菜的季节。菜农将耙齿菜逐棵逐棵地从地里拔出来,然后割去绿叶的部分,剩下的,全身白色,形如人参模样的根部就是耙齿菜了。
耙齿萝卜所含糖分、粗食纤维、氨基酸、糖类等营养成分比一般的萝卜品种要高。先把耙齿菜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又转用阴干之术,将其吊挂在阳光晒不到的屋檐下,让干燥阴冷的秋风,慢慢地将耙齿菜中的水分全部抽干。阴干之后的耙齿菜,形体和重量都变小,变成色泽赤黄,形如松根的干条状。
无怪乎东莞美食家黎平先生作出如此的评价:东坑阴菜之美在于“缓”,其精髓与我对书法的理解相近:无为好静、缓流漫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营养
经过两个月的阴干后,原来胀鼓鼓、细长的耙齿青萝卜体形变小了,重量也变轻了,颜色从白色变成了赤黄色,而且阴干的时间越久,其颜色也就越深,犹如松根一般。硬邦邦的手感,要用力才能把它折断。放置在鼻子前嗅一嗅,阴菜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萝卜干香气。
阴干之后,阴菜就得收藏起来,用瓦缸装盛着。需要用时,就从缸里拿出几根。
东坑阴莱,风味独特且具药膳功效。有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咽喉肿痛、中度肥胖,利尿清肝火旺、润肺止咳等效能。东坑镇的老中医常用阴菜来医治小孩的百日咳。其方用阴菜二根(陈年有虫粉的更好)、瘦肉二两和水煎服二次,汤到病除。尤其是以西餐为主食的人,常食用阴菜汤,可以解燥热、清湿毒、益气和中、滋阴补肾,去肝火、益肺养颜。
菜谱
阴菜牛月展汤:因味道上乘而扬名四方。
原料:新鲜牛腿肉五两,阴菜两三条,黄豆少许,烤姜几片;若还加入两只蚝豉,那就更锦上添花了。
做法:加入适量的清水后,用沙煲文火熬约两小时,至清香袭人时,汤水就可饮用了。
参考资料
【传统技艺】阴菜(东莞市).非遗网.2024-08-15
“阴菜”种植和制作的历史渊源及基本內容.阳光东坑.2024-08-15
“阴菜”.阳光东坑.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