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渔鸮(拉丁学名:Ketupa zeylonensis),是鸱鸮科渔鸮属的大型稀有鸮类,由J. F. Gmelin于1788年首次描述并命名。截至2025年10月,根据ITIS,褐渔鸮有4个亚种,中国有2个亚种。褐渔鸮分布于小亚细亚、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其栖息于海拔600~2500米的森林中,喜在有溪流或大面积水域的森林中栖息活动。

褐渔体长44~55厘米,体重1020~1400克。雌雄鸟外形相似,耳羽簇发达明显,上体棕褐,具显著的黑色羽干纹及淡褐色云石状斑纹,两翅和尾黑褐,具棕白色或棕褐色横斑。下体喉部白色,其余部位淡棕黄具较细的黑褐色羽干纹及狭窄的浅褐色横纹。虹膜金黄色,嘴浅灰绿色,蜡膜绿灰色,脚角褐色。其食物主要为鱼类和蛙类,半昼行性,常在下午以后才从栖息地出来活动和猎食,为留鸟。褐渔鸮在斯里兰卡的繁殖期为6~8月,在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国,繁殖期在12月至翌年3月。营巢于悬崖、岸边岩洞或树洞中,也利用鹰和其他鸟类旧巢,或在大树树杈间凹处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少至1枚或多至3枚。

2021年,褐渔鸮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5年,褐渔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2023年8月,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工作人员驱车百里将2只褐渔鸮送回禄劝茂山放归自然。2024年8月,盈江县公安局太平派出所救助了一只褐渔鸮,并将其移交到盈江县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进行检查与救治。

亚种分化

截至2025年10月,根据ITIS,褐渔鸮有4个亚种,中国有2个亚种。

形态特征

野外识别

褐渔体长44~55厘米,体重1020~1400克。雌雄鸟外形相似,耳羽簇发达明显。上体棕褐,额、头顶至后颈和上背具粗著的黑色羽干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淡褐色,羽干纹较细;尾羽暗褐色,具6道浅皮黄色横斑和褐色斑点;肩浅黄褐色,有较粗阔的黑褐色羽干纹,外侧数枚肩羽外翈白色、内翈沙黄色;两翅覆羽大都暗褐色,中覆羽具白色羽尖,大覆羽外翈皮黄色羽缘较宽,初级覆羽具浅黄褐色斑点;飞羽暗褐色,初级飞羽先端及外翈有淡黄色横斑,次级飞羽斑纹不甚清晰,三级飞羽具不规则灰色横斑和斑点。下体喉部白色,其余部位浅棕黄,具较细的黑褐色羽干纹及狭窄的浅褐色横纹,肛区及尾下覆羽较淡,肛区无斑纹。虹膜金黄色,嘴浅灰绿色(尖端较暗),蜡膜绿灰色,脚角褐色。面部圆盘、头顶和背部呈灰褐色,有浓重的黑褐色条纹,成年个体休息时白色喉部斑块显眼(尤其鸣叫或对唱时),胸部和腹部的细密横纹与深色条纹宽度相似。

量度

嘴峰♂50~53mm,♀51~52mm;翅♂385~400mm,♀385~395mm;尾♂190~200,♀200~205mm,跗蹠♂70~71mm,♀72~75mm。

活动形态

在飞行中可见,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呈黑褐色,且带有醒目的白色尖端和斑纹,形成对比鲜明且显眼的图案。

一些幼鸟(右)明显比成鸟更浅淡,尤其是在背部区域、覆羽和肩羽部位,胸部的条纹更稀疏且更窄,耳羽簇也更小。成鸟和幼鸟的眼睛颜色似乎会因光线角度不同而变化。

分布范围

中国

褐渔分布于中国广东、香港、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在云南分布于昆明、景洪、勐腊、蒙自、腾冲、沧源、耿马等地;在云南的分布范围内,建有西双版纳、纳板河、南滚河、高黎贡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世界

褐渔分布于小亚细亚、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

栖息环境

褐渔栖息于海拔600~2500米的森林中,喜在有溪流或大面积水域的森林中栖息活动。特别是开阔的林区河流地带。也出现于海岸、湖泊、渔塘附近的森林或丛林。半昼行性鸮类,白天单只或成对藏匿于枝叶稠密处休息。

褐渔常单独活动,有时也成对栖息在森林中枝叶稠密处,但通常保持一定距离。

生活习性

褐渔鸮不进行季节性迁徙,属于留鸟

觅食

褐渔食物主要为鱼类和蛙类。半昼行性,常在下午以后才从它的栖息地出来活动和猎食。猎食时常在水面上下飞翔搜寻食物,有时低空掠过水面,直接从水面猎取食物。飞行时显得有些吃力,两翅扇动激烈,飞行快而有力,但无声响。叫声似 “boom-o-boom” 或 “gloom-oh-gloom”。食性 主要以鱼、蛙、水生昆虫等水生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小型哺乳类、鸟类、环颈雉、蛇、四脚蛇和昆虫。

鸣叫声

褐渔成对的鸟会进行二重唱,由三对音符组成,第一对和第三对音符由雄鸟发出,第二对由雌鸟发出。以这种方式鸣叫时,喉部会鼓起,突出白色羽毛形成的对比。其音调低沉,只有在有利条件下才能清晰听到。有时雄鸟会鸣叫,但雌鸟可能不在场或不会回应。

繁殖生长

据Baker (1929) 报告,褐渔鸮在斯里兰卡的繁殖期为6~8月,在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国,繁殖期在12月至翌年3月。营巢于悬崖、岸边岩洞或树洞中,也利用鹰和其他鸟类旧巢,或在大树树杈间凹处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少至1枚或多至3枚,卵的大小平均为58.7mm×47.3mm。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褐渔鸮的全球种群规模未知。在欧洲,其总种群规模估计为100-160只成熟个体,其中有50-80对繁殖对(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1)。尽管该物种并非严格依赖森林生存,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内持续的森林丧失,仍被推测种群数量在下降(Global Forest Watch 2022)。

保护级别

2021年,褐渔鸮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5年,褐渔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

相关事件

2023年8月,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工作人员驱车百里将2只褐渔鸮送回禄劝茂山放归自然。

2024年8月,盈江县公安局太平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电话称:家中发现一只“猫头鹰”,需要救助。接到电话后,民警立即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发现,原来被困的动物是一只褐渔鸮,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近50厘米。因围观人员较多,褐渔鸮受到惊吓,蜷缩在墙角不敢移动,为防止被褐渔鸮啄伤,民警戴好防护手套将其放入纸盒内,带回派出所并移交到盈江县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救治。

参考资料

Brown Fish Owl (Ketupa zeylonensis).avifauna.hkbws.org.hk.2025-10-26

褐渔鸮.四川大学博物馆.2025-10-26

Brown Fish-owl.iucnredlist.org.2025-10-29

褐渔鸮.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10-26

Ketupa zeylonensis (J.F.Gmelin, 1788).Ketupa zeylonensis (J.F.Gmelin, 1788).2025-10-26

Ketupa zeylonensis.iucnredlist.org.2025-10-29

褐渔鸮.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26

TSN&search.itis.gov.2025-10-29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10-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2021-02-08

送褐渔鸮“回家” ——拯救中心放归7只收容救护鸟类.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2025-10-30

盈江警方:携手救助野生动物 共建和谐生态环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5-10-30

population.iucnredlist.org.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