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牧地山黧豆

牧地山黧豆

牧地家山黧豆(学名:Lathyrus pratensis),为豆科山豆属下的一个植物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上升、平卧或攀缘。叶具1对小叶;托叶箭形,基部两侧不对称,长 (5) 10-45毫米,宽3-10 (-15) 毫米;叶轴末端具卷须,单一或分枝;小叶椭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 (-50) 毫米,宽2-9 (-13) 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西面或多或少被毛,具平行脉。总状花序腋生,具5-12朵花,长于叶数倍。花黄色,长12-18毫米;花萼钟状,被短柔毛,最下1齿长于萼筒;旗瓣长约14毫米,瓣片近圆形,宽7-9毫米,下部变狭为瓣柄,翼瓣稍短于旗瓣,瓣片近倒卵形,基部具耳及线形瓣柄,龙骨瓣稍短于翼瓣,瓣片近半月形,基部具耳及线形瓣柄。荚果线形,长23-44毫米,宽5-6毫米,黑色,具网纹。种子近圆形,直径2.5-3.5毫米,厚约2毫米,种脐长约为1.5毫米,平滑、黄色或褐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省区,以及欧洲亚洲的其他地区。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疏林下、路旁阴处,海拔1000-3000米。

生活习性

牧地山黧豆是一种中生根茎型细茎豆科牧草,山地草甸草地的伴生种。适于寒温湿润气候,耐旱性差,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壤质、砂砾质的山地黑钙土、山地暗栗钙土上均能生长,尤其是在氮素贫乏的土壤上也能正常生长,适应范围较广,在中山带的林缘、灌丛、半阴坡及河谷中都见有生长。在阿尔泰共和国山、沙吾尔山海拔1700-2100米的中山带开阔谷地、平缓坡地,它做为伴生种出现在由西伯利亚早熟禾细叶早熟禾大看麦娘草地老鹳草、草原蓼等中生禾草、杂类草组成的山地草甸草地中;在伊犁地区海拔1800-2200米的林间空地和半阴坡,做为伴生种出现在由大叶橐吾(Ligularia macrophylla)、块根糙苏(Phlomis tuberosa)、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等高大杂类草构成的山地草甸草地;此外,在天山北坡的山地草甸、山地灌丛草甸草地中也常见有牧地山黧豆散生。

主要价值

牧地山黧豆茎秆柔软,营养价值高,青饲或调制成干草各种家畜均喜食,尤以牛、马嗜食;青草具有苦味,羊采食较差,制成干草后,苦味减少,羊则喜食。缺点是枯黄后叶片易脱落,冬季保留差,只适于夏秋放牧利用。属良等牧草。

牧地山黧豆也是一种蜜源植物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