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木赛姆千佛洞
森木赛姆千佛洞位于库车市县城东北40公里库克塔格山的一个山沟里,山沟里流出一股小溪,小溪被丛生的多枝柽柳摇曳的芦苇和竞相怒放的各色花朵覆盖着,“森木塞姆”系维吾尔语,意为”有细水流出”。沟内犬牙交错 的崖壁上,开凿着大大小小的各式洞窟,已编号洞窟52个,可看出窟形的有39个,而保存有壁画的仅19个,大部分为支提式窟形,毗诃罗窟极少。
石窟简介
石窟始凿于3世纪,其中大部分壁画属南北朝时期,最晚属回鹘高昌国时期,现存11号和43号大像窟以高大著称,而壁画中则以描绘众多动物而闻名。森木塞姆千佛洞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市,是一处晋代至宋代(公元4~10世纪)的佛教四大石窟群遗址。
石窟内部
森木塞姆千佛洞主要分布于却勒塔格山口直径约800米范围内的山崖上。石窟大部分已经遭到破坏,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有57座。洞窟分布在马蹄形的山谷里,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现有编号洞窟57个。中区中央为一个地面寺院遗址。洞窟的形制多种多样,保存了古龟兹王国完整的洞窟和壁画的实物资料。壁画题材以因缘、佛教故事为主,人物画多以土红色勾画轮廓,晕染法表现明暗与立体,用色艳丽。晚期洞窟壁画则出现了汉族及回鹘的画风。
石窟文化
森木塞姆千佛洞的洞窟数量虽然没有克孜尔和库木吐喇石窟那样多,但却囊括了龟兹石窟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对了解和研究佛教及其艺术的传入,龟兹佛教的发展,佛教石窟艺术的演变及其社会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森木塞姆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有独特的地方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