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宝纶阁

宝纶阁

宝纶阁位于徽州呈坎镇呈坎村,是罗东舒先生祠的寝殿聂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间(约1542年),后殿几成,遇事中辍。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罗应鹤续建完工。竣工后,罗应鹤之侄罗人忠又在后寝屋顶加盖一阁,因其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故名“宝纶阁”,后也用其称整座祠堂。宝纶阁是明代中晚期徽州地区乃至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绘制彩画数量最多、最典型的历史遗存,被誉称为明代民间古建筑之瑰宝。

宝纶阁面阔十一开间,气势恢弘。阁楼采用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包袱锦彩画,建筑格局、彩画装饰风格也深受徽州人敬祖拜宗、尊重儒学等思想的影响,根据建筑等级、审美及信仰选择装饰,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秩序。楼檐中间高悬的“宝纶阁”巨匾,系明代孝子吴士鸿所书,有“恩旨纶音”之意,罗氏族人藉“宝纶”显贵。

历史沿革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罗东舒祠始建,后寝几成,遇事中辍,因循垂七十年。

明万历40年,罗应鹤有感于仕途的险恶,中年致仕返乡,于是年秋主持续建东舒祠,将原东舒祠作为全祠的主要部分——后寝,木结构未动,改三道阶梯上堂。

明万历45年,聂氏宗祠全部竣工后,后寝反为中进大堂遮蔽,有失对祖宗的尊敬。为此,二十三世罗人忠(1572-1638年)主持在后寝屋顶加盖一阁,使整个祠堂形成后高前低的格局,更显气势巍峨,因以楼阁珍藏历代皇帝赐罗氏家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故名“宝纶阁”。

明末,明末孝子吴士鸿书“宝纶阁”,高悬于阁楼前檐。

20世纪60年代,文物部门在对罗东舒祠作鉴定时,看到后寝大殿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彩绘和精美的木雕,极具文物价值,就把后寝大殿单独上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在登记时,认为宝纶阁的名称指的是包括大殿和楼阁上下两层的整个建筑,于是省保名单的目录上就阴差阳错地出现了宝纶阁。

1992年,安思远首次深入黄山,赞助修缮宝纶阁。

1996年,国务院将罗东舒祠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简介

古祠占地五亩余,分前、中、后三进,五层山墙,层层升高,显得气势宏伟威武。第一进为仪门,仪门内是八丈见方的天井,天井两旁为廊庑,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

上面梁重叠,横直交错,正中的冬瓜梁粗大庄重,现堂上还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彝伦叙”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大厅高大的板门照壁后又是一个天井,其后第三间才是宝纶阁。

宝纶阁是整个聂氏宗祠的精华部分,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职,深得朱翊钧庞信。

罗“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宝纶阁”,后来约定俗成地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

宝纶阁由三个三开间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吴士鸿手书的“宝纶阁”匾额高挂楼檐。

天井与楼宇间由黟县青石板栏杆相隔,石栏板上饰有花草、几何图案浮雕。三道台阶扶栏的望柱头上均饰以浮雕石狮

台阶上十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

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美不胜收。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虽历四百余年,至今仍鲜艳夺目历久不凋。

宝纶阁左右两边为登楼的楼梯,登上三十级木台阶,只见楼上排列整齐的圆木柱,屋顶阁栅外露,饰以水磨青砖。

此外为呈坎村的最高点,可远眺黄山 天都、莲花两峰烟云。

宝纶阁以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绘,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

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和许多高等院校的建筑专家、教授参观考察后认为:呈坎村无论从全村整体的天际线或从单体建筑的轮廓考察,皆具有明清文化古村的独特风格,这对研究古代的建筑历史、建筑设??起及宗族制度、民俗风情、文化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所属建筑群

罗东舒祠,位于中国徽州(原属歙县呈坎镇呈坎村内,是黄山罗氏其中一支的聂氏宗祠,属于宗族祠堂的一类,纪念的是罗氏第十三世祖罗东舒。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于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历史

罗东舒祠是呈坎罗氏为祭祀13世祖罗东舒而建造的家庙建筑,呈坎《罗氏族谱》和呈坎22世祖罗应鹤撰写的《罗东舒祠修造碑记》对此都有记载。

罗东舒,宋末元初著名学者和坚不仕元的隐士,他既有与陶 渊明一样的高风亮节品格,又有黄庭坚欧阳修一样的才贤,对呈坎罗氏贡献极大。

所以,呈坎罗氏后世子孙待他如孔子般尊崇之至。

所以“罗东舒祠”才有如“孔子庙”般的星门、拜台、两庑、拜台及两庑外侧精美石雕栏板、后寝精美绝伦的透雕和彩绘等,这是徽州一般聂氏宗祠所没有的。

而“宝纶阁”则仅仅是22世祖罗应鹤率众集全族人力物力财力历5年而将“罗东舒祠”续建完工后,发现后寝太低,与整组家庙建筑不相称,遂在后寝顶上加盖的楼阁而已。

其目的又仅仅是为了达到“罗东舒祠”4进4院一进比一进高的视觉效果和用来储存物品而已。

修建过程

罗东舒祠后寝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39),由21世祖罗洁宗所建呈坎《前罗族谱》记载:“后寝几成,遇事中辍,因循垂七十年”。至万历壬子年(1612)“诸宗人因庙而思祖功,见遗规而慨缔造之不易”,遂由荣归故里的隆庆进士、右都御使,22世祖罗应鹤(1540-1630)主持续建历经五年而功成。总工程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耗银子45000万两,其全部格局按山东孔庙格式,其规模,气势及建造工艺之精美,令观光浏览的中外专家和游人惊叹不已,一致公认为“江南第一祠”。聂氏宗祠外面的围墙称照壁,因祠前是众川河,古代建房都讲究地理、风水,罗家的子孙不希望家族的财气被河水冲走,故砌此墙。

东舒祠完工后,后寝只有一层,显得太低,与整组建筑不相称。故23世祖罗人忠(1572-1638),又 于1617年在后寝草架上加盖了一层阁楼。全部木构架安放在后寝檩条上,楼板高出地面9米,同时外加2个楼梯间,是后寝面阔由原来的26米增至30米,开间也由原来的9个增至11个。造底层与楼层之间,多了一个草架隔层(技艺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屋面为普通坡屋顶,脊高达16米,从而把整组建筑推向高潮。伫立享堂抬头仰望后寝,倍感气势巍峨和美轮美奂,一种庄严、肃穆、神圣、崇高的感觉油然而生。旧时宝纶阁是用来珍藏宝物。纶指御赐品,包括诏书、衣冠以及其他物品,诸如祖先容像、族谱、典籍、书画、文献资料等,故名宝纶阁。楼檐中间高悬的“宝纶阁”巨匾,系明代孝子吴士鸿所书。以此体现“君在上、臣在下”的皇权思想,避免朝廷找麻烦。

参考资料

徽州古建筑宝纶阁.安徽博物院.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