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德寺
报德寺位于象山县584乡道。
简介
报德寺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寺院有多次修缮。按报德寺寺院的规划与布局,在中轴线上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组成,这是一个正规寺院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两边配有一些辅助设施,如钟鼓楼、地藏殿和药师殿、祖师殿等;东面还要建一座千手观音殿。在通往藏经楼的路上要仿建着衣亭。着衣亭历史悠久,它更是报德寺名字的来源。四众弟子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特定在中轴线东首建一个四合院念佛堂,报德寺念佛堂建成后将会容纳几百人绕佛听经。报德寺经过全寺僧众与护法居士们的努力,现建有山门、围墙、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水陆堂、斋堂、厢房三十多间。
历史传说
报德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相传,赵构(赵构)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最后只剩单身匹马。一天,他坐船逃到象山乱礁洋时,翘首西望,看到这里山川风景秀丽,树木郁郁葱葱,便于藏身,于是他弃船登陆。当他走到下毛湾稍作停留,正要准备上马赶路时,却觉得浑身无力,幸亏路边有块大石可作踏脚才上了战马。他策马扬鞭越过珠山岭,穿过珠山,沿大路而行。正当这位头戴白盔身披白甲,骑着白马的英俊少年,被金兵大队人马追得走投无路时,被一位僧人和村民所救,他们把他引入小路,到了一个草亭,迅速帮他把头盔战甲卸下,换上青衣小帽,隐藏于山中庵堂中。等金兵过境远离后,少年出来说:“吾在庵堂躲身,救吾一命,铭记心中,永不忘恩报德。”僧人与村民又帮他换上原来的衣服,戴上白盔,披上白甲,牵出战马,指引往西山下黄避岙方向可行的道路。
赵构(赵构)在临安区登基建立南宋(公元1127年)后,曾乘龙舟来象山县,途中海上遇飓风受阻未成。后来,村民得知英俊少年原是宋高宗,就改建亭子,名“着衣亭”改村为“着衣亭村”,把山中庵堂定名为“报德寺”。
住持
释常旸法师,俗姓刘,名太洋。由于受种种环境的影响,年谨19岁的他,在江西清福寺剃度出家,便立志于菩提道,开始了他的修行之路。1996年至2004年,常住于浙江宁波接待讲寺。1998年,法师在湖北宝通寺受具足戒,随后在各地参学。
2005年常旸法师在特殊因缘下,担负起光复报德寺的重任。
参考资料
华严胜会常旸世 报德犹华显庄严.www.sanyuanfojiao.org.cn.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