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解放区建立最早的三大电台之一。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也称晋冀鲁豫广播电台,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对外宣传机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一直播音到1948年5月22日,后在石家庄市西柏坡镇播音。1949年3月23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光荣完成了历史使命,奉命停播,发射机运往北平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在解放战争时期,邯郸市是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

历史地位

1948年5月,晋察冀在河北平山县建立了广播电台。5月23日,新华通讯社连同华北新华广播电台,一起转移北上。陕北台在邯郸结束播音。6月,邯郸台编辑部搬回沙河村,继续坚持邯郸台播音。1949年元旦,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正式结束播音。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一直播音到1948年5月22日。此后,先后在石家庄平山、井陉矿区天户村播音,直到1949年3月24日迁往北平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历史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邯郸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为了冲破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新闻报刊宣传的封锁,向国内外宣传我党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主张,华北新华广播电台便应运而生了。在创办的二年半时间里,它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全国军民的革命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台诞生

我军把从敌军缴获了两部导航机进行技术改装,变成了输出功率250瓦的广播发射机。正当邯郸电台准备播音时,蒋介石派兵向邯郸进攻,企图打通平汉路。为了安全掩护电台的装备和设施,邯郸华北新华广播电台从峰峰矿区撤离到了涉县境内。经过反复勘察后研究决定,邯郸电台的新址就设在涉县东北地区22.5公里处的沙河村。这里地形隐蔽,位于三条山谷的交叉点上,周围是高大的土山,村南上场山是附近最高的地方,有利于架设发射天线。村上五十多户人家,距离相邻村庄最近的地方有几里路,也比较适合保密工作,是建立电台比较理想的地方。

邯郸电台搬到沙河村一个地主的庭院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常振玉任台长、王士光负责技术领导。在房后有五孔的旧窑洞,西边一孔是播音室,东边一孔是机器房。另一孔是陕北地区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室。

为了解决广播的电力问题,用两部烧木炭汽车头发电。为了保障有足够的木炭,就组织民工进山烧木炭。邯郸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建立起来。

1946年9月1日,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广播了。呼号为"XGHT",波长49米,6122千周;240米,1250千周。下午六时,邯郸华北新华广播第一次播出了中共中央的声明;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号召:民主建国军司令高树勋将军的反内战通电等节目。从此,真理的声音,从太行山发出的红色电波,传播在中国的万里长空。

邯郸台建立以后,只接受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的领导,常振玉同志担任台长。当时整个电台仅有十几位同志。起初,电台每日两次播音。由于没有录音设备,全部稿件都是靠播音员直接广播的。

1946年冬,蒋介石军队侵略张家口市之后,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因迁移安装而停播。因此各界群众纷纷秘密来信,希望邯郸电台能扩大电力,增加播音时间。为此,邯郸电台于1946年10月15日停播,12月15日恢复播音。取消了长波,改为49.2米,6096千周,发射功率为500瓦,除了每日中午12点到13点半和18点到20点转播延安电台节目外,还在17点到18点和20点到21点播送重要新闻、社论等。邯郸台的广播,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1947年,3月中旬,中国国民党进攻延安市,原设在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及时迁到瓦窑堡革命旧址播音,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指示,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扩大电力,迅速筹建陕北地区新华广播电台。

为了使延安党中央的声音不断,邯郸台立即在技术上、人员上等方面筹备接替陕北台,同时担负两个台的广播任务。

7月初,廖承志率领的新华通讯社大队人马到达西戍村,新华出版社临时总社改为正式总社,廖承志任社长。新华社全面加强了对两个电台的组织、业务领导。在两个电台并肩战斗中,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刘邓大军在南下出征之前,刘伯承、邓小平等曾专程到电台驻地视察。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首长陈毅、滕代远也到电台视察。

历史遗存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仍陈列着这台发射机,机上“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字样清晰可见。那段

光辉的历史将永远值得人们回忆,值得邯郸市人民自豪。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