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叔平是个刻字的工人,几十年来他献身于刻字、刻画的工作上,只要经过他铁笔刻画过的作品,那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成品。他使很多艺术家惊奇,认为是成都市自有刻字以来,他的手艺当居第一。我认识胥叔平,是在抗战初四川漫画社成立的时候。

生平

四川省盐亭县人,生于光绪末年,著名木刻艺术家,篆刻家。1946年9月出版的《阿Q正传插画》,丁聪作插图二十四幅,为丁聪插画执刀的就是胥叔平。换一个角度讲,这本小书是丁胥合作的结晶―――丁聪原创,胥叔平手刻。由于当时大后方物资极度匮乏,插画只有用木刻之法印制,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原因,造就了“可说是《阿Q正传》插画的善本”,“也是抗战到第七个年头艺术书刊中的一颗灿星”(黄苗子语)。胥叔平刀法娴熟,鬼斧神工,他的工具就是一把刻字刀,却能将最复杂的乃至铜板上的网点、暗影,不走样地刻出来,忠实地传达出原作的神韵,不爽毫厘。有人称誉《阿Q正传插画》是胥叔平手工业创作的珍品。

我保存胥叔平一方小印

胥叔平是个刻字的工人,几十年来他献身于刻字、刻画的工作上,只要经过他铁笔刻画过的作品,那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成品。他使很多艺术家惊奇,认为是成都市自有刻字以来,他的手艺当居第一。丁聪就不止一次对我说:“你们四川省的胥叔平值得写一写!”成都人喊刻字的叫“刻字匠”,可对于胥叔平,谁也不会把“匠”字加在他的头上,人们都是以绝顶天才、刻苦工作的艺术家去看待他,尊敬他。我认识胥叔平,是在抗战初四川漫画社成立的时候。“川漫”是由成都一些艺术家为了神圣的抗战集合起来的团体,发起人有张漾兮谢趣生、苗�然、洪毅然、巫怀毅、乐以钧、梁正宇、车辐、龚敬威等。常常听到他们说胥叔平,还有很多画稿要找他刻,便认识他了。人很和蔼、说话有点口迟、轻言细语,体形单薄瘦削,有点木讷,那时候他的头发已成了草上霜,白过大半了。他的老家在川北盐亭县(与成都市名漫画家谢趣生同乡),一九一三年来到成都,拜他的幺叔为师,作刻字学徒,苦学三年,打下了良好的刻字基矗后入聚昌印刷公司,做了三年工人,能在木钉子上不先写字底子刻老五号和新五号字,争取了排印的时间不说,且刻得非常之准确,与铜铸字体一模一样。后来教会办的华英书局,从美国寄来的《圣经》插图、用钢笔画的、或铜蚀版、锌版制就的作品,他都能照刻不误,丝毫不走样,最令人佩服的是保持原作精神,再现钢笔画的笔趣。可以这样说,他不是在复制,简直是在创作。正因为如此,当时成都市几家大印刷厂局,都争聘他,直到抗战后,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他才在布后街口开设了白鸥室刻字铺,刻过丁聪所作《阿Q正传》画集,张漾兮谢趣生、高龙生、汪子美等艺术家的作品也常请他的刀笔动起舞来,发出光彩,他自己选了套色版云笺六十多种,三色版以上的套色,直追鲁迅先生的《北平笺谱》,成都诘婶家的套色笺谱。除了这些古色古香作品外,他还翻刻了凯绥·珂勒惠支诸大家作品,虽为复制,却保存了原作精髓。他是成都报纸上刻木刻漫画的开山祖师,那时候成都制版条件不够,画家们作的画面较小的漫画来请他刻,他运用铁笔成就了滥铜版的代替品,并可以在木板上面加刻锌铜版的网模,与滥铜版的网模无异。他刻钢笔、毛笔的字与画一丝儿不走样不算稀奇,最精妙是可以按照原作缩成制锌版的小尺寸同样刻出,印在纸上,而使你无法分辨出木刻与锌版。更有惊人的手艺,他能在一方木头上运用铁笔自如。真是艺无止境。后来他为镌章,在金石方面下工夫了。他在白鸥室的小壁上写出鲁迅先生的“治印始于周秦,入汉弥盛,以汉法治印猝然艺术之正宗”。他以汉法治印,深受文艺界欢迎。我就在此时,得了他一方“车辐”小樱不久,他因身体衰弱故去了,我却保存到今天。

二○○六年八一节 车辐,一九一四年生。一九三六年创办《四川风景》,又在《民声报》、《星芒报》、《四川日报》担任记者。抗战期间加入成都青年记者协会,创办《四川漫画》,曾任《华西晚报》采访部主任。一九四二年起在四川艺专、岷云艺专执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在四川省文联任职,长期从事文艺活动,致力于戏曲艺术理论研究与表演实践,独创扬琴“车腔”。擅长美食文化研究。主要作品有《四川皮影》、《李德才的扬琴艺术》、《竹琴家贾树三唱腔艺术》、《车辐散杂文集》、《采访人生――车辐文集》、《锦城旧事》、《川菜杂谈》、《车辐叙旧》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