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伯奇
汪伯奇,曾任《新闻报》总经理,与兄长汪仲卫一同推动了《新闻报》的发展,使其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汪伯奇自幼受到父亲汪汉溪的熏陶,继承了其“在商言商”的办报理念和“无党无偏、完全中立、经济自主”的办报方针。1924年,汪汉溪逝世后,汪伯奇与其兄长汪仲卫分别担任《新闻报》的总经理和协理,继续发扬家族的办报传统。
执掌《新闻报》
汪伯奇与汪仲卫接手《新闻报》后,两人分工明确,汪伯奇主要负责编辑和印刷工作,而汪仲卫则主管经营部门并处理对外事务。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不仅延续了父亲的办报原则,还在销售和广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26年,《新闻报》的日销量达到了10万份,并在同年增设了《本埠增刊》,其中的《茶话》栏目广受欢迎。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1927年引进了新型高速轮转机,提高了印刷效率。1928年,新建的四层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实现了国内首次报纸套色技术的应用。到了1929年,《新闻报》的日销量更是达到了15万份的历史高峰。
报纸转让风波
1927年,《新闻报》的总董福开森因年事已高,秘密将报纸所有权转让给了史量才。这一举动引起了汪氏兄弟的强烈不满,以及报馆同仁的愤怒。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史量才最终同意维持报馆原有的管理制度,允许汪氏兄弟继续负责运营,确保《新闻报》的独立性。
办报特色
汪伯奇在办报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新闻报》以其丰富且实用的经济新闻和行情报道著称,尤其受到了工商界的青睐。同时,报纸的副刊《新园林》和《茶话》也因其通俗易懂的内容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汪伯奇还积极拓展发行渠道,通过在江浙设立分销处,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报》的发行量。此外,报纸的时评专栏和新闻记者的专业报道也为它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后期变化
太平洋战争期间,《新闻报》一度被敌伪势力控制。战后,程中行等人接管了报纸,而汪伯奇和他的弟弟汪仲卫则逐渐淡出了《新闻报》的管理舞台。
社会影响
汪伯奇与汪仲卫的合作使得《新闻报》成为了上海市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他们的努力不仅使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