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支线机场

支线机场

2017年出台的《民用航空支线机场建设标准》对支线机场的建设规划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明确了支线机场是指符合下列条件的机场:设计目标年旅客吞吐量小于300万人次(含),主要起降短程飞机,规划的直达航班一般在1000—1500公里范围内。

根据中国民用机场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支线机场可以进行以下的界定:年度旅客吞吐量在300万人以下或大于300万但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机场;机场在目前和可预见的时期内,进出港航线主要呈单向分布,非辐射性分布,航班以国内和省内为主;机场处于非首都、非省会或自治区首府城市,服务的旅客群体以本地为主。

主要特点

1、支线机场数量众多,占到了我国通航民用机场总数量的76.6%。西部支线机场数量较多,占到了支线机场总数量的51%。东部占到了32%,中部地区数量最少。

2、我国机场业呈现“强者通吃”的局面,支线机场的运输量普遍较少,2010年134个支线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约5000万人次,只占总量的9%左右;共完成货邮吞吐量约34万吨,只占总量的3%左右。

3、支线机场经营状况普遍堪忧,2010年有108个机场旅客吞吐量在50万人次以下,占到支线机场总数量的80.6%;50个机场旅客吞吐量在10万人次以下,占到总数量的37.3%。

主要作用

在支线机场规划建设方面,做好机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面对运营中出现问题时,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早预备解决方案。研究制定适宜的机场建设标准,在确保安全运行的同时,减少机场投资。

在中小机场财经政策方面,应对跑道、机坪和空管设备等飞行区建设全额投资,充分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财政职能。

在航线航班方面,应给予政策积极扶持支线机场航线,鼓励地方枢纽到北京、上海市枢纽机场的航线延伸至省内各支线机场,并给予枢纽机场时刻调整的支持。研究制定基本航空服务计划,通过航线运营补贴的形式,确保偏远地区航空服务水平。

在中小机场管理体制方面,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提升机场运行效率。现在,机场已明确定位为公共基础设施,且大部分中小机场业务量小,可经营性较差。相关部门可研究相关政策,剥离中小机场的资产负债,为提升机场运营效率“减负”;实施机场“经营机构”向“管理机构”转变,为提升机场运营效率“塑身”;建立中小机场管理运营效率评估和补贴的长效机制,为提升机场运营效率“造血”。

机场分布

面临问题

2011年全国180座民用机场中有135座亏损,亏损额达16.8亿元,但仍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进京跑航班要航线,原因是航线能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利益。这些亏损的机场绝大部分是支线机场,很多机场航班起降架次太低,因此无法实现盈利。

按照民航界惯例,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几无盈利可能,年吞吐量只有几万人次乃至几千人次的支线机场无法解决“温饱”。

超过7成的机场亏损,表明中国民航业存在严重不均衡。本来成熟的航空枢纽都必须靠支线来为干线“聚集”客流,但由于支线利润低,大型航企往往不注重先期对支线市场的培养,都涌向北、上、广几大机场,也导致现在高铁在网络密集的东部地区对民航冲击明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