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璇秋
姚璇秋(1935年—2022年),广东汕头人,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1935年,姚璇秋出生于广东汕头。1950年3月,姚璇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潮剧演员。1953年底,姚璇秋登台献艺启蒙戏《扫窗会》,一曲成名。此后,姚璇秋跟着潮剧团在南京、上海市、杭州市、南昌市等地演出。1960年和1980年,她两次受邀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1989年受邀赴澳门演出,并于1997年赴台湾巡演。同时,姚璇秋还尝试参演电影,并在1959年、1961年分别拍摄《苏六娘》和《陈三与五娘》两部潮剧艺术影片,让更多人从荧幕中了解潮剧。1989年,由姚璇秋录音灌制的《井边会》唱片,获中国唱片公司首届金唱片奖,并获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最佳艺术特别奖。2022年7月2日,姚璇秋离世。
2010年,姚璇秋荣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21年2月,姚璇秋入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21年6月,姚璇秋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9年读小学时参加澄海阳春国乐社,演唱潮曲。
1953年由正顺潮剧团吸收为演员,随团培训。
师从潮剧名教戏杨其国、陆金龙、黄蜜,后得卢吟词先生指导,开旦行戏路。姚璇秋天资聪颖,学艺刻苦,入戏快。
仅10个月即演出潮剧《玉堂春》和传统锦出戏《扫窗会》,并随潮剧代表团参加首次广东省戏曲工作汇报演出,获表演奖,初露才华。
演艺经历
1956年调入广东潮剧团,为当家旦角。
1957年潮剧与我省的琼剧、汉剧组成“广东潮琼汉剧赴京汇报演出团”赴京演出,这是广东省潮剧团第一次上京。主演《苏六娘》的苏六娘和《荔镜记》的黄五娘。
1959年随广东潮剧院一团到北京作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同年《苏六娘》由香港鸿图影业公司拍摄成潮剧艺术影片。
1960年随广东潮剧团首次到香港演出;10月随中国潮剧团赴柬埔寨作文化交流访问演出,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潮剧第一次受国家委派出国访问演出。
1961年《荔镜记》(即《陈三五娘》)由香港大鹏影片公司摄制成潮剧艺术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苏六娘和黄五娘两个古代少女的形象。
1966年“文革”期间受到冲击。
1974年以演唱革命现代戏《龙江颂》的唱段“闸上风云”到北京演出。
1979年、1980年和1984年3次随广东潮剧团到泰国、新加坡演出。
1987年应法国《欧洲时报》邀请,访问巴黎、里昂,并应邀参加法国潮州同乡会成立周年庆祝活动,演出《梅亭雪》等折子戏。
1988年随团到泰国演出,主演《春草闯堂》。
1989年再次随团到法国演出,主演《井边会》;同年由其录音灌制的《井边会》唱片,获中国唱片公司首届金唱片奖,并获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最佳艺术特别奖。
1990年随团到澳门演出,主演《辞郎洲》选场。
1996年到马来西亚演出,主演《梅亭雪》《辞郎洲》《苏六娘》等。
1999年已举办过从艺50周年晚会。
至今年过古稀的姚璇秋仍然活跃在潮剧舞台上,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为振兴潮剧作出贡献。
2014年2月16日下午三点,由广东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环球潮人网及环球潮人艺术沙龙·潮剧票友会主办的“潮剧艺谈”首期节目“璇韵秋声——姚璇秋潮剧艺术品鉴会”。
2022年2月1日,参加的《2022年春节戏曲晚会》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戏曲频道播出。
个人风格
姚璇秋的唱功有深厚基础。她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又得名师指导,勤奋学习,有声腔演唱的正确方法。她发音自然,纯净大方,高音优美流畅,中低音圆润,音域较宽。“含咬吞吐”遵循传统的演唱规范。口形美观,咬宇清晰明亮,字字如珠,行腔宛转,收韵浑圆。
在古典剧目中,她演唱《扫窗会》“曾把菱花来照”唱段,这是一支传统曲牌体唱腔,有严谨典雅、抒情缠绵、一音数韵、起伏变化等特点,是难度较大的唱段,但姚璇秋能以情入曲,以曲传情,唱来古朴、委婉、优美、深沉,特别是演唱“正是愁人来听见寒蛰语”、“哎官人我的夫”等拉腔句‘更臻层次鲜明、细赋柔润、声情惧佳的艺术之境。
她演黄五娘唱的“暮春三月篙飞草长”和演苏六娘时唱的“春风践约到园林”,清新悦耳,感情真挚。
演陈壁娘时唱的“辞郎”、“送郎”、“忧国”、“殉国”唱段,凝重得体,嗓音亮而松,圆而浓,顿挫妥贴。在现代剧的唱腔中,她吸收了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和科学发声演唱方法,使声音明亮饱满,富有时代感。在演唱《江姐》的“盼亲人”、“这威迫”和“绣红旗”等唱段,高昂激越,字清声实,节奏紧凑,情感酣畅。
姚璇秋的演唱艺术,自然优美,声情融贯,有丰富的表现力。她在实践中形成的个人演唱风格,对潮剧演唱艺术有深刻的影响。
个人生活
人物逝世
2022年7月2日,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姚璇秋于广州逝世。
人物评价
姚璇秋的唱功有深厚基础。
姚璇秋在潮剧舞台上,塑造了十几个古代和现代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妇女形象,一个个成为观众喜爱的人物。她继承了潮剧青衣旦行的传统表演艺术程式,又广泛学习融化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台风雍容大方,做工流畅自然,在塑造角色时,能够保持形象的内在感情和形式美的统一。
她扮演《扫窗会》王金真的表演,戏曲专家认为完全符合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表演方法。她扮演《辞郎洲》的陈碧娘,突破青衣旦的规范,吸收武旦表演程式,加以衍化。在“辞郎”、“送郎”的表演中,柔情似水;在“骂贼”、“殉国”中,烈骨如霜。完美地表现了陈璧娘这个英雄人物身上的性格特征。田汉同志说她的表演艺术有浓厚的地方剧种的艺术特点,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梁红玉、花木兰、穆桂英的古代女英雄陈璧娘的艺术形象。
她扮演的现代英雄人物有李梨英、王凤来、江雪琴等,在表演雪琴在上山前盼亲人的亲情、友情、革命豪情的抒发,以及惊悉丈夫彭松涛牺牲时抑制、悲痛心情的强烈表演节奏,产生撼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在“被捕斥敌”的表演中,念白的抑扬顿挫,字字如珠,直抒江姐正气凛然、热血激荡的大无畏精神。
1957年潮剧首次进京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题赠姚璇秋(乌水为梨园戏《荔镜记》饰五娘的苏乌水):
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
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不死鸟。
清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
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
个人作品
主演的潮剧被摄制成舞台艺术影片的有《苏六娘》《荔镜记》(即《陈三五娘》);被摄制成录像带发行的有《辞郎洲》《春草闯堂》《梅亭雪》《袁崇焕》等;被录灌成唱片的有《扫窗会》《苏六娘》《荔镜记》《续荔镜记》、《辞郎洲》《革命母亲李梨英》《梅亭雪》《杨乃武与小白菜》《恩仇记》等;被广东广播电台、汕头广播电台录音播出的有《万山红》《江姐》等。
由其演唱而成为潮剧流行唱腔的有《苏六娘》的“春风践约到园林”,《扫窗会》“曾把菱花来照”唱段,《辞郎洲》的“马蹄儿似未见这般匆忙”,现代潮剧《江姐》的“盼亲人”、“这威迫”等。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繁花落去香犹在——记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新华社客户端.2024-03-02
痛惜!潮剧名家姚璇秋今晨逝世,几天前还在为潮剧发展而奔波.今日头条-羊城派.2022-07-02
潮水不尽 潮声不息——追记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光明网.2024-02-29
二○二○“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_光明网.光明网.2021-02-27
姚璇秋.新华社分享页.2021-06-30
戏韵悠长!《2022年春节戏曲晚会》今晚亮相!.新浪网.2022-02-01
痛惜!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逝世,一生为潮剧事业奔走.南方网.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