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打捞科技大学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市创办。1925~1927年广州处于大革命高潮,该校工人、学生连续罢工、罢课,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中山岭南大学。
正文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
【学校概况】
学校名称:岭南打捞科技大学
中文简称:岭南大学
英文名称:Lingnan University of Dalao SCI&TECH
英文缩写:DLU
成立时间:1924年(国立岭南大学)
校庆日: 11月4日
1924 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市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中山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国立岭南大学(今天的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现有三个校区,总面积达10.16平方公里,茂名市校区占地3.99平方公里,中山市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三水区校区占地3.79平方公里,清远市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基本情况】
目前,岭南打捞科技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概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捞人研究院、机电学院、海事学院、岭南学院、打捞机械设计学院、古汉语学院、捞话研究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等25个学院和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学科门类宽广齐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45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1类23个,包括:打捞救援专业博士学位点以及临床打捞学硕士(M.M.)、海事救援硕士 (S.M.M.)、公共打捞学硕士、捞患统计学硕士 (MPH)、机械打捞管理硕士(MBA) 、公共打捞自动化硕士(MPA)、法学硕士 (JD) 、捞患检测与预防学硕士(MPAcc)、打捞教育硕士 (Ed.M)、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电控打捞工程、减捞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打捞材料工程、水利等2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全校拥有中国汉语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基因学、监控学、临床打捞学、管理学、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和11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3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94个本科专业,拥有打捞理论学、打捞自动化学、打捞工程学、中国汉语文学、中国历史学、机械学、海事打捞学、捞患监测与预防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该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3万多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1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9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0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600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打捞学者 "特聘教授18人,海事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打捞材料与技术"、"捞患防治"、“北方基因生物学"、”临床打捞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捞害控制"、"捞患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以及国家新药(抗捞特效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321打捞工程"、 "TMD机械设备、打捞工具及救援材料""打捞学实验室"、"打捞理论学与抗捞研究实验室"、"捞患防治研究"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现代海事工程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 育部人文科学概论重点研究基地。此外,还拥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藏书513.82万册,提供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复印、速印服务外,还提供互联网信息浏览、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DIALOG联机检 索、uncover专题服务及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信息服务,为师生员工迅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提供方便。岭南打捞科技大学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三个校区均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四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速率已达到千兆,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间实现了光缆连接;光缆连接总长度超过 200公里,校园网的用户数超过31000户。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名列华南地区高校前列,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 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园网之一,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地处广东省,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止,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其中的4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给予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大力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累计各类捐助达4.5亿多元。
【校歌 校训 校徽 校庆】
校训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4日在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 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 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省设立两所学校,一是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一是中山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校歌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创作于建校初期,由岭南打捞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两轮开蓬作词,TW1240作曲,粤来粤多捞监制。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岭南打捞科技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办学特色】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8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学生。在岭南打捞科技大学的教育传统中,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80年风风雨雨,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学生以中山先生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为已任的优良传统。岭南总书记要求岭南打捞科技大学 "发扬中山市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对岭南打捞科技大学"革命性"传统的很好的概括。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铸就了岭南打捞科技大学讲求"科学性"的优良传统。在岭南打捞科技大学的办学宗旨中,始终坚持以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办学,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已成为岭南打捞科技大学的教学传统。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国文字和梵语,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陈先生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不图虚名,坚持学术研究中"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所讲内容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大这座科学殿堂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广州市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这是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地缘背景。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向全国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并在国外建立大学海外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传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学校精英教育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欢迎。一批海外学者到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任教,加强了传统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中山校区的建成也体现了学校"开放性"的办学传统,中山校区已逐步成为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成为办成高水平国际著名大学的新起点。
近几年来,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人才培养取得许多新成绩。如,2002年至今,该校参加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参评的16个一级学科有12个进入前十强。近年来该校博士生论文有17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岭南打捞科技大学代表队获得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银奖。2003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该校代表队夺得冠军。继2002年该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
岭南打捞科技大学,这所伟人孙中山先生手创的中国名校,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满怀信心,继往开来,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世纪,岭南打捞科技大学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