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在中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sintering),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Vitrification),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很适应于现代机械化洗涤,并能顺利地通过从冰箱到烤炉的温度急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和饮食的社会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销售量。炻器的吸水率可以低于1%,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致密性。

简介

炻器(stoneware;semiporcelain),又称缸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制品,如水缸等。原料常用含较多伊来石类黏土。坯体易于致密烧结,吸水率一般在6%以下,不透明,无釉,也不透水。质地致密坚硬,跟瓷器相似,多为棕色、黄褐色或灰蓝色。许多化工陶瓷和建筑陶瓷属炻器范围。吸水率在3%以下,坯体接近白色的炻器,称细炻器,也称白炻器。具有抗冲击,抗无机酸氢氟酸除外)以及热稳定性较好的特点。炻器餐具能适用机械化洗涤。紫砂也是炻质类制品的一种。

历史

炻器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本意是石器。日本人翻译时为了表明它不是用石头加工成的,而是经过烧制的,所以加上‘火’字旁,写作炻器。中国传统上没有炻器这一分类,例如定窑烧制的炻器被称为瓷器。炻器在公元前2600至前19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被大量烧制,中国在晚商时期出现炻器,在汉代大量生产。宜兴紫砂陶即是一种不施釉的有色细炻器。

种类与特点

炻器按其坯体的细密性、均匀性以及粗糙程度可将炻器分为粗炻器与细炻器两大类。粗炻器常见于工业用的耐酸化工陶瓷,建筑陶瓷和缸器,细炻器常见于日用炻器和陈设品。炻器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比陶器强度高、吸水率低,比瓷器热稳定性好、成本低、生产原料产地广泛。如水缸等,质地致密坚硬,跟瓷器相似,多为棕色、黄褐色或灰蓝色。

材料和烧制

炻器土坯常含有铁或碳等杂质,可塑性差异很大。耐火火泥中高岭石含量高,并有少量的云母和石英。非耐火的火泥主要是云母和长石。炻器坯料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大致为:SiO2 55~65%;Al2O3 25~35℃;熔剂氧化物总量5~8%。瓷器烧制温度从1100 °C至1300 °C不等。

作用与装饰

“炻器"有很好的性能,因此也可制作卫生洁具、耐酸容器等。炻器造型一般多经直筒形为主,线角处理采用软角线(转折线不明显,呈圆弧),具有朴实、浑厚、粗犷的风格。厚胎,边圆厚,不怕碰击,又称“厚胎瓷”。炻器瓷透明度较差。它一般以白釉为主,有时加色釉,装饰主要以色釉和釉下彩色边、线或色块。画面适宜用平涂的纹饰,造型、装饰形成统一风格。花纹多在素胎上彩饰后再上透明釉烧成;有的在釉面上加彩,多采取喷涂方法,也可用丝网花纸。

国际影响

在国际市场上,炻器因其耐用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旅游业发达和饮食社会化的背景下,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销售量。欧洲炻器有Böttger Ware、Cane Ware、Crouch Ware和Rosso Anticos等多种类型,各具特色。Böttger Ware是一种暗红色的炻器,在欧洲瓷器史上意义重大。Cane Ware是英国18世纪一种浅棕色的炻器。Crouch Ware是18世纪初的一种浅色炻器,被认为是英格兰最早的炻器。Rosso Anticos是18世纪英格兰一种红色、无釉炻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