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寺
石塔寺是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石塔路中绿化岛上的一座佛寺,原名蒙因显庆禅院,后改名惠昭寺、安国寺、木兰院,最终定名为石塔寺。该寺始建于晋代,南宋嘉熙年间移建于现址。石塔寺历经多次兵火灾,至上世纪中叶时,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保留到现在的,只有明崇祯年间修建的楠木厅(藏经楼),原来建在后面,现在移到了马路边上,成了唯一的古建筑。石塔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但民国以来庙房大部分被拆除改建。1979年因拓建道路,唐朝石塔圈入路心绿化带,围栏保护,路亦得名石塔路。现在原址上建有石塔宾馆。石塔寺的石塔为五级六面的仿楼阁式塔,以青石构筑,通高10.09米,下为须弥座基,顶为葫芦形塔刹,其中奇数层南北两面各辟拱形洞门,底层和顶层可对穿、第三层则为暗门,其他各层各面均凿以石,内有佛像浮雕。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扬州市石塔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文昌中路,石塔桥南侧街心绿化带内,塔身有佛像浮雕。塔身不高,淹没在城市的高楼大厦群中。周围有石塔宾馆、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等单位。
历史沿革
扬州石塔寺古称木兰院,原址在西门外,为晋代古刹。南宋年间,寺与石塔一起迁至现在地址。七百多年来,累遭兵燹火灾,虽几度整修,至上世纪中叶时,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保留到现在的,只有明崇祯年间修建的楠木厅(藏经楼),原来建在后面,现在移到了马路边上,成了唯一的古建筑。
建筑特色
塔为五层正六面体,上有塔顶,底层和最高层拱形洞门,南北贯通;每层各有六个略微向上的翘角;塔檐边雕刻有简单粗犷的花纹图案;塔的石栏上刻有牛、马、龙、凤等动物浮雕。石阶两侧的石面上,刻有二龙抢珠和莲花等图案。各层各面上共雕刻有二十六尊佛像。
文化活动
轶事典故
“饭后钟”典故流传至今
如今,唐朝木兰院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唐代石塔和一旁的明崇祯年间修建的楠木厅,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唐代王播少孤贫,就食于石塔寺,随僧众听钟声就餐,久之,为寺僧所厌恶。有一次,故意先吃后敲钟,让他扑了个空,待王播赶到,僧众已经餐毕,使王播非常难堪,乃题诗两句——“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于寺壁而去。后来,王播离寺他去,发愤攻读,踏上仕途,并当上淮南节度使,回扬州市上任。当他重访木兰院时,当年写在墙上的诗句没有被擦掉,和尚们听说当年赶斋的王播成了节度使大人,赶紧用碧纱把墙上那两句诗笼罩了起来。王播看到感慨万千,在后面又续了两句:“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播踏上仕途以后,却只为钻营权势,毫不怜惜百姓,当了宰相以后更加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还通过卖官鬻爵的方式来迅速聚敛钱财。好在苍天有眼,王播做宰相一年不到就患了绝症,一命呜呼了。
苏轼在任扬州知州时,曾就王播写过一首诗,最后几句是“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苏轼认为,木兰院的斋饭给王播这样的人吃,那是在养虎贻患;那些和尚之所以饭后敲钟,不给王播饭吃,那是他们具有法眼,看穿了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