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澄
何大澄,男,中国籍,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他在学术界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包括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学会蛋白质组学分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评定专家组成员以及国家重大计划项目首席专家。
人物经历
何大澄于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1981年获得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87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副教授。1988年至2000年间,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Baylor医学院和德州大学医学院任职,历任讲师和助理教授等职位。2000至2006年期间,何大澄回国担任教育部细胞增殖与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自2001年起,他作为首倡人参与组建了我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及常务副院长。
研究领域
何大澄的研究领域涵盖细胞周期动态蛋白质组学、着丝粒和中心体结构与功能及其亚细胞蛋白质组学,以及肿瘤标志蛋白的筛选及其在细胞周期异常中的作用等方面。他的团队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蛋白质组差异,系统地搜寻细胞周期调控及其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进行干预以搜寻新的变化蛋白。此外,他们还致力于研究ICF-45等细胞周期相关的新蛋白质及其作用机制,旨在逐步阐明细胞周期运转及细胞分化、凋亡等基本过程的动态蛋白质组学基础。
荣誉成就
何大澄曾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首批特聘教授称号,并担任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院长。他是细胞周期动态蛋白质组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
代表作品
何大澄发表了多篇重要的科学论文,其中包括《CABYR是一种新型肺癌癌睾抗原》(Clinical Cancer Research)、《肝切除术后大鼠肝脏从静止状态转变为增殖状态的蛋白质组分析》(Proteomics)等。这些工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细胞周期的理解,也为癌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资料
何大澄:“享受探索,享受奋斗”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3/242352.html.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