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回皖是指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国民党政府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县划归江西省。婺源县不愿脱离徽州,婺源人民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

第一次婺源划归江西省省,发生在1934年,蒋介石为了方便对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将婺源划属江西,隶属于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旨在消灭红军。随后在6月,蒋介石为了推行“剿共”战略方针,以“婺源僻处山陬,层峦叠嶂,匪薮难除,为便清剿起见,议将婺源划归赣辖”为案,提交行政院一六六次会议通过,并行文饬皖赣两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蒋介石在南昌行营署名行文,令婺源县县政府“无条件执行”,9月4日,婺源正式由江西省政府接收。从此,脱皖归赣。在浙岭以北的婺休分界地——分水村口,立下了一块“皖赣分界“碑。1946年,婺源县参议会上下串连,发起“回皖运动”,通过胡适(徽州绩溪人)转交请愿书给蒋介石,促使国民政府内政部派员来婺勘察。

1947年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回皖“运动胜利。

历史沿革

1934年9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婺源划属江西,隶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当时社会舆论一遍哗然,各界有识之士,纷纷以“习俗不同、经济状况、文化问题、历史关系”为理由,予以强烈抗议。中国国民党管辖下的婺源县政府也对交接工作很不积极。为了平息舆论,蒋介石赤膊上阵,不顾身份,亲自给一个深山小县的县政府写了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在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中,蒋介石说:查该县(婺源)划归江西省省一案,已由本行营责令安徽、江西两省政府分别交接,树立界碑。行政院也已下令主管部门定案。此后,该县紫阳书院及婺源旅京、旅沪、旅锡、旅休等处的婺源同乡会先后来函,要求改变。我审核了他们所持的理由,既多狭隘见解,对于我改变管辖的意旨,又没有深切体会。为此,“特分别指明于后”。他对徽州人的意见,逐条进行了驳斥。理由其实就是一句话,婺源县划走,就是为了要消灭中国工农红军

蒋介石对婺源必需改变管辖的“意旨”,列举了三条:

甲:是政治方面。他说,婺源虽唐朝设县后属于歙县(今安徽徽州)但因诸水都流入江西省,宋代就有提议改属赣省,察其地势,大部分都在江西境内,“恪于现状,不能扩张政治力量”。

乙:军事方面。他说,现值剿匪(诬指红军)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清匪患才是当务之急。“一经改隶,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

丙:公路方面。他说,婺源县的两条公路都关系到“剿匪军事及地方交通”,“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

这三条理由是说服不了徽州人的。于是他又对徽州人要求他收回成命的四条理由,分别于以驳复。他说,你们称婺源风俗与江西省不同就要放在安徽省,那我要问:安徽省有60多个县,婺源习俗除与接壤的休宁县歙县相同外,绝不与其它各县相同,所以你们的理由不能成立;至于你们所说徽商经济组织问题,“查行政区划与各县人民团体组织,截然两事”,彼此绝无影响;关于文化问题,蒋介石针对徽州人讲得最振振有词的“安徽文化精神”反驳道,你们说安徽人是以朱熹(熹)为表率的,婺源县为朱子故里,徽州人看婺源,“犹东鲁之于曲阜,南粤之于中山”。“查朱子为吾国理学名儒,教泽所被,广而且远”,无论隶属何省,均可景仰师承;你们说婺源放在安徽,你们可奉祠朱子,难道婺源划到江西省,就禁止皖人奉祠朱子了?

最后一点,关于历史关系问题,蒋介石说,世界上那里有不变之大法?也决无墨守之常规!改变区划,这是我的需要!蒋介石在文尾还大声疾呼:要坚定不移,广事宣传,详加劝导,“使共知大义所在”。

1945年12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标榜民主建国的中国国民党婺源县首次成立了县参议会,共选出参议员36人,于次年1月7日正式开会,没想到这个参议会一开张,提出第一件要办的大事就是与蒋介石对着干,推翻他给婺源县划归江西省的“三条理由”和“四项辩解”,他们以婺源一贯就隶属于安徽省为理由,上下串联,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回皖运动”,迫使国民政府内务部派人到婺源考察,几个月后,蒋介石不得不收回成命,于1946年8月16日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省(1947年正式划回)。

婺人返皖

现代徽州历史上的另一件影响较大的群体事件,就是发生在婺源县县乃至徽州各地的婺源“回皖运动”。

婺源自古以来,一直是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之一,它不是徽州最大的县,也不是徽州最重要的县,但历史上对徽州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祖籍就是婺源。这一点让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一直引以为傲。婺源之于徽州,正像曲阜市之于山东省的地位一样。正因如此,发生在三四十年代的行政区划更改,在婺源乃至徽州引起了一番骚动。

1934年9月,蒋介石为了方便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将婺源划属江西省,隶属于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当时给出的理由有三条:一是政治和地理上的需要,因为婺源在安徽省的最南端,大部分面积突入江西境内,为浮梁县乐平市、德兴三县所环抱,一切政务设施均感不便。其二,军事围剿的需要,“值剿匪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清零匪之一切必要措施,如团队之防堵以及围剿计划等等,甚形隔阂,实予共产党以窜扰苟延之机会。一经改隶,则事权属于一省,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其三,交通需要。“婺白、婺德两路,一由婺源县经德兴之九都至白沙关,一由婺源至德兴香潭,此两路关系剿匪军事及地方交通至为密切,若不将婺源划归赣辖,则两路分属两省,运输管理均觉不易统筹。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

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长达十数年的“婺人返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俗悬殊”,二是“经济差异”,三是“文化偏离”。在婺源县人乃至徽州人看来,习俗是地域风格的构成要件,经济是地域形象的创建基础,文化是地域风格的传承平台。在这三点上,“徽”与“赣”都有明显的区别,强行改变隶属,有诸多不妥,也会伤害当地人的感情。划归后不久,正好是中秋节,一些婺源人气急之下,竟在地方特产江湾月饼上,公开压有“返徽”字样,以表示自己的不满。

1938年抗战爆发之后,婺源的“回皖运动”势头减弱,当时全民抗战,对这一件“小事”,国民政府无暇顾及;当地的民众也以大局为重,不再提及。抗战胜利之后,“婺人返皖”的呼者再度高涨,很多当地人纷纷上书请愿,同时以游行示威等方式,要求回归徽州。徽州各县市对于婺源县的行动,也有大规模的声援。接下来是八年抗战。1945年秋日本战败,国内形势趋于稳定。1946年1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婺人返皖”呼声再度高涨。“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其中有极端者,以“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号来表明决心。婺源当地人在推出的“婺人返皖”宣言中,甚至模仿孙中山《国父遗嘱》,口气十分强硬:“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向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程朱之阙里,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必当唤起民众,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驱逐老表,恢复河山。”等等。

“婺人返皖”高涨情绪前后持续了一年多。1946年12月底,南京国民大会期间,徽州同乡会通过胡适,将“婺人返皖”请愿书呈内政部长张厉生代交蒋介石。胡适是坚定的“婺人返皖”支持者,“徽州人岂肯把朱夫子的出生地划归江西省,他们还把二程先生的祖先算是徽州人呢!”国民政府在压力之下,只得派员到婺源县进行实地勘察,听取民意。1947年8月16日,国民政府作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区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由解放军“二野”解放;以屯溪为中心的徽州为“三野”部队接管。在两支部队军管会分割的体制下,婺源县于同年5月再次脱离安徽徽州政区,划归江西省。现在,婺源县隶属江西省上饶市,不过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

参考资料

揭秘|“宁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婺源回皖运动”始末.江西省安徽商会.2024-10-24

徽州易名黄山近三十载:复名呼声不断,徽州情结渐成文化现象.澎湃新闻.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