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威风锣鼓,早名为“锣鼓”,俗称“家伙”,是山西省晋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晋南威风锣鼓以其明快的节奏和威武雄壮的表演方式而闻名。不论是观赏还是聆听,都能给人一种无比威风的感觉。因此,它也被称为"威风"。在临汾市地区,它是众多锣鼓艺术中最有名、最有影响力、最广泛传播且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西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晋南威风锣鼓被纳入上教版全国高中音乐课本。2022年6月11日,晋南威风锣鼓被列入2022年山西省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优秀案例名单。

历史沿革

威风锣鼓的传说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唐尧时期。唐尧是中国上古的五帝之一,被称赞为仁德天下、英明神武的君主。尧怀着找到一个可靠的接班人的心愿,遍访各地。在洪洞县万安村的一天,尧遇到了名为舜的年轻人,舜深受尧的认可,被选为继承者,并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从此,娥皇和女英的婆家就是洪洞万安村,而娘家则是羊獬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娥皇和女英会回娘家省亲,羊獬村会敲锣打鼓相送她们到万安村。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4000多年,而威风锣鼓也就从那时起敲响了4000多年。

在历朝历代间,威风锣鼓一直在城乡各地保持活跃。各地文史古籍中都有相关记载,例如"谏壁鼓”“雷鼓”“鞞鼓"等,这说明锣鼓在那个时期已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中。唐朝时期,李隆基的诗句"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也表明了锣鼓的普遍流行。从清代到民国年代,临汾市的鼓乐已经极为盛行。各地涌现出许多有名的锣鼓队和锣鼓艺人。据记载,仅临汾县(如今的尧都区)在清末民国期间,全县的村村都有锣鼓队,春节期间处处可以听到锣鼓的声音。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锣鼓艺人,如亢村的韩志朋、神刘村的樊增寿、东涧北村的吉李荣、小贾村的赵天鹿、魏村的张亚平、贾得村的郭自立等。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晋南威风锣鼓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88年,它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的开幕表演;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国庆40周年的专题文艺晚会《我爱你中国》的电视录影;1990年,在备受瞩目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奏响了威风锣鼓。连续三年赴京表演的晋南威风锣鼓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乐”“黄河之魂”“中华第一鼓"和"天下第一鼓"。一时间,威风锣鼓热席卷了华夏大地。根据王振湖的统计,从1990年至2009年,有百余名威风锣鼓教练先后赴全国各地传授锣鼓技艺,让威风锣鼓这朵民族之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怒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授予临汾市"锣鼓之乡"的荣誉称号。2006年,晋南威风锣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表演形式

 挎鼓表演

在平阳大多数地方,采用的是挎鼓打的方式,鼓手将一面扇形大鼓挎在身上进行表演。挎鼓打的方式更加灵活自由,鼓手可以边打鼓边舞动,给人一种格外欢快热烈的感觉。演奏的主要乐器是挎鼓,还有锣、和铙等其他乐器。

阴阳鼓

阴阳鼓是一种将一面大鼓和一面小军鼓同时放置在鼓架上演奏的表演形式,有些地方也称之为"子母鼓",其中大鼓代表"阴",小鼓代表"阳"。除了大鼓和小鼓之外,演奏乐器还包括锣、钹和铙等。通常情况下,大鼓和小鼓由同一人演奏,但在一些地方,会由两个人共同演奏,演奏风格更加细腻和文雅。

架子鼓

浮山县主要盛行的是架子鼓,这种鼓比较高大,呈桶状,放置在架子上。由于鼓不能随意移动,所以在表演时队形变化不多,一般由一人背着或两人抬着,边走边演奏。相比挎鼓和阴阳鼓,架子鼓在演奏风格和技巧等方面有很大区别。架子鼓的曲牌中,铙的演奏会出现十六分音符,而在演奏技巧上,还出现了被称为"丁丁可"的技巧。因此,架子鼓的演奏风格显得更轻快、活泼。

艺术特色

动作要领

晋南威风锣鼓是一种综合性的鼓舞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技巧。在表演中,动作是锣鼓艺术的基本功,追求"帅、漂、脆"的效果。手、眼、身、步、头等各个部位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漂"指动作的轻柔敏捷、优美;"脆"则指姿态与形体的张弛有度。演奏者需要通过面部表情生动地表现对锣鼓的热爱、自豪、陶醉,并将鼓谱所要表达的内涵展现出来。整个表演需要演奏者之间默契配合,整齐划一,展现出气势磅礴、威风凛凛的风采。在演奏中,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而轻奏时则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带来愉悦和鼓舞,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美好年景的向往与信念。就像《易经·系辞》中所描绘的"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一样。

队形编排

晋南威风锣鼓队形编排注重阶梯分明的运动感,给人以纵深感。队伍在行进中可以聚拢、散开,布局密疏有致,有连有断的特点。行进路线流畅而顺利,包括横、直、斜、弧四种路线的巧妙穿插和交替。队列一般采用八路军纵队或十几路纵队的形式。一个人负责指挥,一般的排列顺序是鼓在前中,锣在两侧,铙和镲位于后方。

曲牌音乐

威风锣鼓的曲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共有200多套曲牌,被称为"一百单八套"。这些曲牌各具特色,命名方式也多样化。有些曲牌以反映历史故事并以历史题材命名,有些以地名命名,还有以花草、植物以及传统小调为名称。例如,洪洞县的威风锣鼓曲牌欢快、热烈、深情;霍州市的威风锣鼓曲牌则勇猛、刚劲、激情;汾西县尧都区的威风锣鼓曲牌则更加粗犷、豪放、张力。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威风锣鼓曲牌约有200多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根据古代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命名,如"单刀赴会"、"二仙盘道"、"三战吕布"、"四马投唐"、"五马破曹"、"张飞擂鼓"、"小唐王乱点兵"、"天下归唐"、"唐王大德胜"等;二是根据声响的音乐形象命名,如"风搅雪"、"厦坡里滚核桃"、"狗咬阵"、"吃凉粉"、"老虎上山"、"老虎磕牙"等;三是根据音乐的结构特点命名,如"乱如麻"、"解不开"、"跌山坳"、"乱插花"等;四是按数字的顺序排名,如"一点子"、"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九点子"等;五是根据地名和民间习俗命名,如洪洞走亲习俗中的曲牌"西河滩"、"东河沙"、"上路垣"、"笑回乡"等。这些曲牌由帽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通过多种曲牌的组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锣鼓经。

主要乐器

威风锣鼓的乐器包括鼓、锣、铙、镲四种。

威风锣鼓的鼓框采用木制,通常使用坚硬的桑木、枣木、槐木、杏木等材料。鼓面则使用上等牛皮进行蒙面。鼓的高度约为30厘米,鼓面直径约为60厘米。鼓框两侧装有两对铁环,每对铁环的间距为25厘米。铁环通过麻绳穿过,然后将鼓带系在麻绳上。鼓带的长度约为3米,宽度在40厘米至1米之间。在系鼓时,鼓带的两端会留出一部分作为装饰,进行扎花。鼓槌则采用枣木制作,长度约为25厘米,鼓槌头部插有一撮白羊毛染制而成的缨穗,通常是红、黄、绿相间的颜色。

威风锣的直径约为40厘米,沿着锣的宽度约为6厘米,并且沿上有两个小孔。这些小孔的间距约为16厘米,用来穿铁丝和牛皮筋,以固定卡棍。卡棍的长度约为30厘米,两头被削成斜坡或梯形,需要尽量靠近锣的外沿固定,以免影响音色。据老艺人所说,早期的锣并没有卡棍,后来为了让表演者更方便、灵活、轻巧地敲击锣,才增加了卡棍的设计。锣槌采用桦木属制成,长度约为23厘米,两头和中间都插有山羊毛染成的红、黄、蓝、绿等相间的缨毛。这种锣槌的设计旨在增添装饰性,并且能够产生独特的音色效果。

威风锣鼓中的铙,大号铙的直径约为37厘米,小号铙的直径约为6厘米,而柄把的高度约为4厘米。每对铙的重量约为2500克。

威风锣鼓中的镲,大号镲的直径约为37厘米,小号镲的直径约为20厘米,而高度约为8厘米。每对镲的重量约为3000克左右。镲的制作有一个特殊的细节,使用牛皮筋将一个大疙瘩穿过碗的中心小孔,并穿过两层厚橡胶皮制成的护手垫圈,同时系着红、黄、绿三块绸带。这样的设计旨在增加镲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方便表演者使用。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晋南威风锣鼓集音乐、舞蹈和杂技于一体,展现着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朝气蓬勃的气势。这种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黄河儿女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因此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美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威风锣鼓的历史传承、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成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的轨迹的探究,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而其艺术形式的演进则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对团结和谐的理想追求。威风锣鼓不仅是一个具体的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团结精神。

传承状况

晋南威风锣鼓的传承状况,确实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情况,随着农耕文明的急速消失,威风锣鼓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原始的技艺逐渐丢失,比如抛铙技巧已几乎绝迹。在城市中,威风锣鼓过于强调舞蹈化,失去了原有的"野"味和"土"味。同时,威风锣鼓的传承队伍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洪洞白石一带的威风锣鼓传承人当中,七十岁以上的老艺人占比近百分之七十,这使得威风锣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失传和断代的危险。

传承人物

王振湖

王振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曾担任临汾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并一直担任威风锣鼓协会会长,对威风锣鼓的良好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担任协会会长至今,王振湖一直致力于威风锣鼓的振兴和发展,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一心扑在锣鼓上,因而被人们称为锣鼓行业的石秀。王振湖在对威风锣鼓的起源、曲谱、音乐、服饰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并编著和出版了《威风锣鼓》《威风锣鼓的保护》等一系列有关鼓乐的专著。他对威风锣鼓的研究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表彰他的贡献,王振湖于2009年被命名为晋南威风锣鼓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勇

张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晋南威风锣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勇承担起把威风锣鼓引入校园、社区、军营和企业的重任,他将此视为自己的职责。在过去的十年间,他奔走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执教了300多个城市,培养了10万名锣鼓爱好者。他将威风锣鼓的种子播撒到了智利,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他对于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张勇走进田间地头、乡村院落,寻访并记录年事已高的老艺人的丰富鼓谱。经过数年的努力,张勇主编的《晋南威风锣鼓乐谱集锦》,搜集了1000首乐谱,出版发行,并成为普及威风锣鼓的优秀教材。他还针对零基础的锣鼓文化爱好者编写了《零基础学打鼓》,这本书一面世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张勇创作的众多威风锣鼓作品登上了中央和地方多家电视台,其中,《丁陶鼉鼓》和《丝路欢歌》连续两届获得了文化部群星奖。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世纪舞台上活跃着威风锣鼓人的身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张勇为传承威风锣鼓所做的努力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省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多次荣获“锣鼓杰出人物”、“杰出传承人”、“高层次人才”和“三晋英才”等荣誉称号。

相关措施

晋南威风锣应该重视对老艺人进行抢救性口述视频建档,以记录濒临失传的老记忆、老手艺,弘扬工匠精神刻不容缓。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黄金期的问题,表演艺术类的如果即将黄金期,要优先进行抢救性纪录。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西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晋南威风锣鼓被纳入上教版全国高中音乐课本。2022年6月11日,晋南威风锣鼓被列入2022年山西省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优秀案例名单。

相关活动

1988年,晋南威风锣鼓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1989年,晋南威风锣鼓参加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片《我爱你,中国》电视录相。

1990年,由410人组成的临汾威风锣鼓队,在北京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作为第一个登场表演的节目,轰动全场。

2018年9月16日,山西省省文化厅和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等部门在山西省吉县壶口风景区,举办为期4天的首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黄河之魂·多彩非遗”系列活动,晋南威风锣鼓《盛世鼓舞》参加展演。

2019年2月20日,临汾市2019年威风锣鼓曲牌大赛在市群艺馆展演厅拉开帷幕,来自全市共40支锣鼓队600余队员参加竞演。

2023年4月26日,霍州市市举办“鼓舞山河 奋进霍州”霍州市“锣鼓四进”千人威风锣鼓文化艺术展演活动。

参考资料

晋南威风锣鼓:“天下第一鼓 ”.山西文化旅游网.2023-09-2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23

晋南威风锣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24

记晋南威风锣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振湖.中国质量新闻网.2023-09-24

“锣鼓汉子”张勇 . 山西农民报晋文.2023-09-24

山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及“非遗在身边”活动启动.澎湃新闻.2023-09-23

山西发布2022年全省十大非遗保护实践优秀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9-24

晋南威风锣鼓擂威风(组图).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2023-09-23

细说晋南威风锣鼓.临汾新闻网.2023-09-23

文化临汾:晋南威风锣鼓. 黄河新闻网.2023-09-24

非遗中国:晋南威风锣鼓.新浪文化.2023-09-2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24

晋南威风锣鼓 声动风雷显洪威(组图).中国经济网.2023-09-24

山西非遗博览会“黄河之魂”系列活动在临汾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24

临汾市举办2019年威风锣鼓曲牌大赛.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2023-09-24

霍州市召开“鼓舞山河 奋进霍州”“锣鼓四进”活动新闻发布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