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雉鹑属

雉鹑属

雉鹑属(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etraophasis):仅有2个物种,体长30-54厘米。红喉雉鹑上体大都褐色,头顶与两侧深灰,头顶与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纵纹。飞羽暗褐色,羽缘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对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侧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为深黑色,羽端纯白。颏、喉、前颈至尾下覆羽红栗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纵纹,腹羽杂以淡黄和棕色。黄喉雉鹑与雉鹑非常相似,皮黄色,喉裸皮猩红色。

栖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针叶林、灌丛及裸岩地带。以植物根、茎为食。中国的特产属。分布于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东部、四川省云南省西北部。为留鸟

形态特征

红喉雉鹑属仅有2种鸟类——四川雉鹑与雉鹑。体长30-54厘米,体重720-940克。雉鹑雄鸟上体大都褐色,头顶与两侧深灰,头顶与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纵纹。飞羽暗褐色,羽缘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对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侧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为深黑色,羽端纯白。颏、喉、前颈至尾下覆羽红栗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纵纹,腹羽杂以淡黄和棕色。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钝,不鲜艳。鼻孔羽毛不成黑色,而与额同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后纵带淡黄缀白;颏、淡棕黄色,羽端沾黑,其周围不具白色纵带。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跗褐色。

四川红喉雉鹑与雉鹑的羽色近似,主要区别只是四川雉鹑的羽色较偏棕褐色,颏、喉和前颈为棕黄或皮黄色。另外,它的胸部底色大都为暗灰色,腹部和两胁大都栗色。

生活习性

四川雉鹑夜间多栖息于低的树枝上,除繁殖期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林间的地面上,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飞翔。

雉鹑结小群活动于近林线的高山草甸、碎石滩和杜鹃灌丛。雉鹑对高山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喜欢在小溪边饮水善于在地面上行走和奔跑,也善于在山谷间滑翔,但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很少起飞,遇到敌害时常常首先逃到灌丛中躲避,只有少数情况下是从一个山坡滑翔向另一个山坡。它们的羽色和周围环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性情胆怯怕人,休息时多躲避在灌丛中,晚上在较大的灌木上栖息。

喜欢啄食松树野蔷薇委陵菜香麦针茅川贝母稞麦等植物的球茎、块根、草叶、花和种子和以及少量昆虫等小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东北端、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西南部。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的康定市巴塘县,青海玉树以南至云南省西北部,西至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察雅、江达县、昌都、类乌齐、左贡县、波密、林芝市米林县朗县等地。

下属物种

保护级别

全部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Tetraophasis szechenyii.The IUCN Red List.2018-02-10

Tetraophasis Elliot, 1871.BioLib.cz.20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