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毅之(1912年—1954年2月)字风元,原名马云祥,别名马风元,禹城市(现为禹城市)梁家镇马家桥人。中共禹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梁家镇马家桥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在连五高小学组建了中共禹城县第一届委员会,任书记等职。历任豫西三十五团政委、临江中心县委书记、中央二机部党委副书记等职。

1954年,病逝于北京市,安葬故里,立碑铭记。

早年经历

1912年生,1924年考入县立高小上学,在共产党员李宗鲁老师的指导下,精心阅读《新青年》、《民众之路》、《科学大众》等进步书籍,涉猎革命知识。

革命经历

1926年,由李宗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禹城团县委书记。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考入平原中学,在学校秘密编写宣传品和党刊,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发展刘子蔚等十几名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组织委员,负责恩城镇、平原、禹城市临清市高唐县等县党的工作。1931年夏,考入山东省立高中,同共产党员徐运北等一起领导发动了罢课反会考学生运动,运动波及全省各地。 1933年7月,宋鸣时叛变革命,出卖了鲁北党组织。得知消息后,冒险写信通知刘子蔚等转移,保护了不少地下工作者。因此暴露了身份,在济南市中国国民党通缉,遂转移到即墨县蓝村小学(当时称即墨县立第八小学,地点在蓝村二里观音阁),改名马风云,以教学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考入北平宏达高中。在北平市耳闻目睹东北流亡学生及北平各界人士愤怒控诉日军侵华及反动当局辱国丧权罪行,义愤填,大声疾呼:“国亡我生何所用!”,毅然弃学回家,在鲁北为抗日救国日夜奔波。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共产党员尉景平一起建立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在禹城市高唐县一带阻击入侵日军。同年10月,在禹城连五高小学组建了中共禹城第一届委员会,任县委书记。1938年9月,受上级党组织委托,带领320名干部去延安学习。毕业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总校政治部六分校总支书记、组织科科长等职。1943年,请缨赴抗日前线,任豫西三十五团政委,随军转战太行山,挺进河南省,驰骋中原。

解放战争初期,调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1946年,任辽宁军区独立一师副政委,后任临江中心县委书记等职,领导全县军民,配合野战军部队,同数十倍与己的中国国民党精锐部队对峙,施展了政治、军事才能,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胜利,为大军解放东北做出了贡献。1947年下半年,任中共通化地委副书记。1948年,调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五三师任副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一五三师政委。北平解放后,他率部直驱湖北。武汉解放后,任武汉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5月,根据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调任武汉中南兵工局局长。同年年底,调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党委副书记。

人物逝世

1954年,病逝于北京市,安葬故里,立碑铭记。1984年,列入《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英名录》。

参考资料

党史之窗 不能忘却的记忆|德州早期共产党员马毅之.德州新闻网-今日头条.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