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是由上海市开明书店出版的一份综合性刊物,最初于1930年在上海创刊,旨在向高中生提供文化学习指导。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该杂志一度停刊,但在1939年5月于桂林复刊,并更名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直至1944年6月再次停刊。
历史沿革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的前身是《中学生》杂志,由夏丏尊、金仲华、叶圣陶等人担任主编,自1930年起在上海发行。然而,随着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上海虹口区的印刷所遭到破坏,导致《中学生》杂志于1937年8月被迫停刊。经过两年多的时间,1939年5月,胡愈之、傅彬然、宋云彬、丰子恺等人的努力下,《中学生》在广西桂林恢复出版,并更名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该杂志在桂林市期间,由叶圣陶担任主编,王鲁彦、张梓生、宋云彬、傅彬然、胡愈之、贾祖璋、唐锡光、丰子恺等参与编委会工作。1941年8月20日,杂志出版了第47、48期合刊后暂停了一个多月,随后在1941年10月5日恢复出版并改为月刊,不再使用“战时半月刊”的名称。1944年6月,由于桂林疏散,杂志再次停刊,并迁至重庆市继续出版,期间曾短暂更名为《进步青年》。1952年1月,杂志迁至北京,与《开明少年》合并,重新启用《中学生》这一名称,并采用年计期的方式。
主要内容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不仅延续了原有的办刊宗旨,还在战时背景下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调抗日救国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剖析战争局势,揭露中国国民党的反动行径。在桂林市出版期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包括了来自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作家,如张铁生、千家驹、胡愈之、张志让、冯友兰、吕叔湘、朱光潜、叶圣陶、王鲁彦、邵荃麟、司马文森、艾芜、艾青、米云彬、力杨、张天翼、丰子恺、巴金、周立波、朱自清、欧阳凡海、蹇先艾、夏衍、华嘉、范长江、陈残云、曾敏之、黄药眠、吴伯肖、臧克家、骆宾基、秦似、韩北屏、杨承芳等。
参考资料
青年启蒙之变奏:《中学生》史论(1930—1953).中国作家网.2024-08-22
叶至善:父亲在乐山的情况及《中学生》的复刊.中国民主促进会.2024-08-22
高手编刊:重读叶圣陶的《中学生》“编辑后记”.中国民主促进会.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