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古城,位于今菏泽市老城区。该古城自北魏至金朝历经六百余年,期间曾称为乘氏古城。金朝至民国时期,曹州古城存在了八百余年。
曹州的设立始于北周政宣元年(公元578年),由于黄河泛滥的影响,州城的城址经历了多次变迁。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曹州知州范希正对城址进行了规划,划分了方隅、确定了民居、建立了廨舍、构建了儒学,初步形成了街道,为现今菏泽市老城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菏泽古城的布局体现了典型的“内方外圆”结构,方形代表古代城市,圆形代表护城河。
菏泽老城呈正方形,边长3华里,周长12华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状的格局。交叉点称为隅首,以隅首为界,街道分为若干段,通称为巷。清代时期,东西巷有32条,南北巷有26条,共计58条。民国22年(公元1933年),街道统一命名为街,东西街36条,南北街36条,共计72条(包括四关)。
历史沿革
城址变迁
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乘氏县在今菏泽市城区建立,直至1166年(金大定六年)。在此期间,除了隋末唐初战乱期间乘氏县一度废置外,历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及金,共678年其名未变。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乘氏县被金军占领,当地居民多随宋南迁,加之连年水患,人口减少,于1166年(金大定六年)废乘氏县,其地并入济阴县(济阴古城在今定陶区力本屯乡境内)。两年后,黄河泛滥,大水平地逾丈,济阴城因水毁。曹州知府赵世安将曹州和济阴县治迁至今城,这是菏泽城第一次成为州治。此后,济阴县治达200年。
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黄河水患,济阴县被废除,其地直属曹州。州治先迁至安陵村,再迁盘石镇(曹县城)。今城改称古雄镇。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巡抚山东大理少卿张骥奏请以河北省人民渐广,差赋不便,仍以金乘氏县旧址复置菏泽市。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菏泽市升为府,附郭置菏泽县,即今菏泽市城址。
城垣变化
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原曹县知县范希正迁任曹州知州,利用旧州址,规划城池;划分方隅,确定民居,建立廨舍,构建儒学,初步形成街道,奠定了今城基础。城池经过多次修缮和增筑,至1512年(明正德七年)完工,历时66年。城周12华里,城墙高2.5丈,堞高5尺,趾宽3丈,池深1.5丈,广4丈。建有四门:东曰“东秩”,西曰“西成”,南曰“阜民”,北曰“拱辰”。门上建戍楼,门外有悬索桥,城四角筑有敌台。
1522年(明嘉靖元年),知州沈韩离城5里筑护城堤防水。1620年(明泰昌元年)巡道许鼎臣加葺城面,修饰城楼。设四城楼:东曰“青波旭日”,南曰“风入虞弦”,西曰“凤台霜晓”,北曰“云里蓬莱”。复于城门额嵌石为匾,东曰“双河”,南曰“南华”,西曰“凤山”,北曰“济阴”。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樊濬改土城墙为砖墙,周长1872丈,根宽1.6丈。设炮台26座,水簸箕84道,门楼4座,垛口3134堵,马道斜墙8堵,马道门楼8座。
1938年至1948年,城墙经历了两次重修和三次拆除。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城墙遗址上植树,现已成林,形成了浓荫覆盖的绿化带。城内街道纵、横各7条,相互交叉,状若棋盘。交叉点称隅首,共23个(其中名称不详的5个)。以隅首为界,街分数段,各段长短大体相等,通名叫巷。东西巷32条(其中有2条名称不详),南北巷26条,共58条。民国初改巷称街。
1933年(民国22年),统一为街命名。东西街36条(其中一条名称不详),南北街36条,共72条(包括四关)。
参考资料
曹州古城.美篇.2024-08-07
“黄”“菏”相依 富贵名扬 走进“牡丹之乡”菏泽牡丹区.教育.2024-08-07
曹州古城垣的变迁.菏泽日报数字报.2024-07-06
菏泽老城外圆内方.牡丹区人民政府.2024-08-07
记忆那些将要失去的老街道.菏泽广电网.2024-08-07
菏泽历史有关资料.个人图书馆.2024-08-07
菏泽城址变迁.搜狐网.2024-08-07
菏泽千年之谜!菏泽人你还知道多少.微信公众号.2024-08-07
菏泽新建大型城市公园,明代“市委书记”有话说!.搜狐网.2024-08-07
【菏泽市歌】菏泽的历史文化脉络与传承系列——史前时期篇.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7
护城堤和老曹州八景,有没有您熟悉的地儿.搜狐.2024-08-07
菏泽:古城垣,探幽!.搜狐网.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