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驴
吐鲁番驴是新疆驴主要品种之一。吐鲁番驴适应性特别强,既能忍受吐鲁番盆地夏季的酷暑炎热,也能适应高寒牧区冬季-40℃严寒。
简介
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8年输往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肃省、山东省、江苏省等省的吐鲁番驴近十万头,在各地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役用能力。
品种形成
吐鲁番市驴是引进陕西关中驴和吐鲁番本地驴杂交选育而成。阿斯塔那228号墓出土(唐年荣任东北府过所)有“贩马、驴高北府”之句,吐鲁番于1911-1925年曾引进陕西关中驴,培育出体大质优的杂种驴(吐鲁番驴)。
产区环境
吐鲁番地区位于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内地连接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最低处海拔154米,属封闭性山间盆地,气候十分干旱、炎热。年降水量平均为3.9-25.5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879.3-3821.5毫米。年平均气温11—14℃,绝对最高气温47.6℃,夏季气温之高在同纬度地区是少见的。≥10℃年积温4500—5400℃,无霜期250—300天。当地风大,3—5月和8—9月常出现暴风,是吐鲁番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充足,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3056.4小时,作物生长期为7-9个月。降水量虽少,但有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丰富,以挖坎儿井,引水灌溉来发展绿洲农业是本地区的特色。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葡萄、哈密瓜、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被誉为“葡萄和瓜果之乡”。
外貌特征
吐鲁番驴体格高大,外形美观,头稍长,耳较短,鼻孔大,体驱发育好。毛色以黑、褐色较多,亦有浅灰色、灰色及棕灰色。据658头驴毛色的统计,黑色360头,占54.7%;棕色167头,占25.4%;浅灰色53头,占8%;灰色45头,占6.9%,棕灰色33头,占5%。
新疆驴以体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小型驴居多。吐鲁番驴部分体高达125-140厘米以上的大中型驴,多为挽驮兼用型。在658头吐鲁番驴调查中,体高低于118厘米的211头,占32.1%;体高在120-128厘米的263头,占39.9%;体高在129-145厘米的184头,占28%。体长平均达130厘米,胸围平均达148厘米,管为平均达17.1厘米。吐鲁番驴生长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较快,一岁时体高达到成年驴的90%以上,两岁时体高接近成年驴,两岁后,后体躯向宽深发育。由于其体格较大。和新疆其他驴相比,生长发育较迟,一般到2.5岁才能达到体成熟。
生产性能
吐鲁番驴是当地农牧民的主要短途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常用于拉车、承骑,体格大的还用于犁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据测定常年使役的吐鲁番驴,在石子路上,能单套拉运700公斤重的货物。每头驴驮重90公斤,五小时行程28公里,短距离最大驮重可达165公斤。在气温30℃的晴朗天气时,双套拉犁翻粘砂土地,耕深10-22厘米,宽20-32厘米,日工作8小时,能耕翻6亩多地。
繁殖性能
公母驴体型较大,性成熟较晚。公母驴在1.5周岁时便有性行为。公驴2.5-3岁时参加配种,配种能力较强,母驴两周岁时参加配种,繁育年龄可到12-15岁,终身可产驴8—10胎,在贫乏饲养条件下,怀胎母驴很少发生营养性流产,幼驴成活率一般在98%以上。
适应性能
吐鲁番驴长期养育在极端粗放的条件下,具有十分强的适应性。吐鲁番盆地夏季酷暑炎热,不断有干热气流袭击,吐鲁番驴能正常生长发育增重;在牧区高寒的冬季,在暴风雪袭击的条件下仍然能生存、繁殖和从事正常劳役。
保护价值
2020年5月29日,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参考资料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