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蛾学名Amata sp,分布在上海全郊区,及河北省、山西省、江苏省、福建省等地。宿主美国白灯蛾危害桑、榆等成虫的翅展44~54毫米,头、胸部黑色,有蓝紫色光泽,后胸后方有很窄的黄色条带,腹部黑色,第一节有橙黄色宽带,2~5节有宽窄不一的橙黄色条带。前翅黑色,有6块白色斑块;后翅黑色,有白斑2块。
鹿蛾科小至中等大蛾类,外形似斑蛾科或黄蜂。喙发达,但有时退化,下唇须短而平伸,长而向下弯或向上翻,头小,触角丝状或双栉伏。鹿蛾胸足胫节距短,腹部常具斑点或带。翅面常缺鳞片,形成透明窗;前翅矛形、颇窄,翅顶稍圆,中室为翅长一半多;后翅显著小于前翅。美国白灯蛾色泽鲜艳,具有4对腹足、1对臀足,体表常具毛瘤,其上着生长毛簇,腹足趾钩半环形;蛹光滑、坚硬、有茧。鹿蛾多为昼出性,常在花丛中飞翔吮吸,休息时翅张开,因为鹿蛾体钝,加上后翅很小,飞翔力弱,人们常可用手去捕捉它们。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15mm,翅展31-40mm;雄蛾体长12-16mm,翅展28-35mm。体黑褐色。触角丝状,黑色,顶端白色。头黑色,额橙黄色。颈板、想基片黑褐色,中、后胸各有1个橙黄色斑,胸足第一跗节灰白色,其余部分黑色。腹部各节具有黄或橙黄色带。翅黑色,前翅基部通常具黄色鳞片,m1斑方形,m2。斑乎截楔形,m3斑亚菱形,m4斑长形,其上有时附有1个小斑点,m5斑长于m6斑。后翅后缘基部黄色,中室、中室下方及Cu2脉处为透明斑。卵椭圆形,长径0.76—0.80mm,短径0.65-0.70mm。表面有放射状不规则斑纹。初产卵乳白色,孵化前转变为褐色。
美国白灯蛾初龄幼虫体长0.20-2.2mm,头宽0.58-0.62mm。头深绿色,体黄褐色,各体节毛瘤上着生1-2根刺毛,腹足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2-29mm,头宽2.16-2.23mm。头橙红色,顿中沟两侧各有1块长形黑斑。胸部各节有4对毛瘤,腹部第一、二、七腹节各有7对毛瘤,第三至第六腹节各有6对毛瘤。气门椭圆形,黑色。腹足授红色,趾钩单序中带。
蛹纺锤形,长12-17mm,宽3.6-5.0mm,橙红色。下唇须基部,前、中足及翅上各有小黑斑。腹部冬至有2-3块黑斑。臀棘具钩刺48-56枚。
生物学特性
翌年3月上旬越冬美国白灯蛾开始取食活动,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5月下旬孵出,7月中旬化蛹,8月上旬成虫羽化。第二代幼虫8月中旬孵出,9月下旬开始化蛹,10月上旬成虫羽化。第三代幼虫10月中旬孵出,11月中旬进入越冬状态。成虫多在12~17时羽化,羽化后2-3小时开始飞翔活动,吮吸花蜜。成虫白天活动频繁,无趋光性。羽化后第二天开始交配,交尾多在15-18时,交尾历时18-31小时。雌蛾一生交尾1次。交尾后第二天开始产卵。卵多产在黑荆嫩叶背面或嫩捎上,排列整齐。卵分2-3次产完,第一次产卵最多。据室内观察,每雌最多产卵所粒,最少36粒,平均88粒。雌、雄性比0.6:1。卵经4—9天孵化,以1—3时孵化最多,各代卵的孵化率均在94.6%以上。美国白灯蛾7龄,少数8龄。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群集于嫩叶上,取食叶肉组织。2龄后开始分散危害,食叶呈缺刻状。5龄后幼虫食量较大,呈转枝或转株危害。据测定每只幼虫平均食叶9.73g。6-7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食叶量的67.8%。第一代幼虫期44-53天,第H代38-47天,第3代176—194天。各代幼虫危害盛期:越冬代3月下旬至4月下旬,第一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9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化蛹前停止取食,爬向枝梢端部,吐少量丝缠绕于枝叶及虫体上,悬挂于黑荆小枝上。预蛹期2-3天,蛹期8-16天。化蛹率93.5—96.4%。天敌已知有稻苞虫黑瘤姬蜂、广黑点瘤姬蜂,据1988年调查,寄生率10.6%。另外还有伞裙追寄蝇,5-6月间在林间常见美国白灯蛾被巴氏蚕白僵菌寄生。该虫多发生在东南坡的幼林地,尤以中下坡及靠近林道两旁的幼林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
1.5-6月间在林间施放白僵菌粉炮,每公顷放32个。
2.幼林地可用90%敌百虫晶体脱皿倍液,80%敌敌畏乳剂2000倍液,40%氧化乐果10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2.5%溴氰菊酯500倍液,喷雾毒杀5龄前幼虫,效果较好。
参考资料
昆虫博物馆.中国科普博览.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