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散文体小说《清风有骨》。说的是宋朝,又不止是宋朝;说的是范仲淹,也远远不止于范仲淹。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山深自有道

第二章 君子何所忧

第三章 谁将补天裂

第四章 云帆难济海

第五章 所不朽者万世心

内容简介

似散文,似小说,又似传记,还似政论。其实,说《清风有骨》是跨体裁作品更贴切。说的是宋朝,又不止是宋朝。以下摘读四段。

摘读一:

山水能够洗去人们心中的烦忧。

这是赵祯景元年(1034)的六月。自去年十二月被贬出京城、今年四月到睦州任知州以来,范仲淹第一次有了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感觉。

小船于清晨的卯时初从睦州的治所建德市出发,在新安江上顺流而下。去往桐庐县的50多里水路,只用了一个多时辰。

大约刚出建德界时,轻的细雨倏然而降,一路伴随着小船,待到桐庐的江岸映入眼帘时,却又飘然而去。三三两两的竹蓬渔船在开阔的江面随波摇动,几只鹭缩着长颈静静地看着同伴争抢嘴里的鱼以便向主人报功。渔夫们大多在收取昨天夜里布下的渔网,网中那些将将露出水面的大鱼小鱼在跳跃中向辛勤的渔夫们展现日光下醉人的鳞光。唐朝诗人张志和曾这样描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实,诗是最普通百姓的生活。那些捕捉到生活点滴、感悟自生活喜忧并将它们用优美而有韵律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诗人。

摘读二:

就在这几条河流汇集的三川口,元昊的十万人马对宋军发起了歼灭之战,而刘平和他的八千名将士义无反顾地走向这个白雪皑皑的惨烈战场,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这一天是康定元年(1040)元月二十三日。

两军在清水河的西南面相遇。应当说是夏军在大清河西南挡住了宋军东进的去路。不太空旷的地带并不利于夏军发挥他们的铁骑优势,但是只要堵住了退路,南北两边古木参天的丘陵也能帮助夏军形成对宋军的包围。

夏军结成阵势,一员蕃将点名向郭遵叫阵。郭遵和他后来成为大宋枢密副使的弟弟郭逵都是智勇兼备的战将。他挺身而出,手中的铁杵把敌将的脑袋砸开了花。宋军乘势进攻,斩杀敌军六七百人。夏军倚仗人多,结盾为阵稳住阵脚,但宋军再次冲击,将敌方后军压入河中,夏军被杀或溺毙又有近千人。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宋军的勇敢震慑了强敌。

激烈的战斗自晌午持续到傍晚,刘平身上已经多处负伤。这时,宋军战士借停战空歇,纷纷提着夏兵人头向刘平报功。

刘平急忙高声喊道:“激战正酣,你等先各自记住功劳,战后再赏!”

但是夏军抓住了机会。敌军轻骑兵趁机突进,将宋军逼退了几十步,但宋军阵势并未混乱。

最令人痛恨的事情发生了。

后军黄德和见前军后退,以为兵败,立即率领自己的队伍逃跑。前军见此情形不明就里,也随黄德和败退,阵势就此溃散。刘平急令儿子策马追上黄德和道:“太保千万不要撤退,与我家大人并力抗贼!”黄德和不听,策马飞奔,爬过重重丘陵,苟且留得一条性命。

郭遵明白自己已经没有生机。他手持一杆长向敌军最密集处杀去。不知杀了多久,长槊早已弯曲。元昊的目光不断地跟着郭遵游走。他让手下人在郭遵前方扯起绊马索,但被郭遵拔剑斩断。元昊又急令弓箭手放箭,乱箭射倒了郭遵的战马,郭遵也随着战马摔倒在地。就在他立起身来的一刹那,无数支长枪扎进了他的后心和胸膛。

刘平手握宝剑,与身边的几名军校一起斩杀了多名四处奔逃的士兵,终于拢住了一千余人。他和石元孙率领这仅有的一千多名士兵再次向前方冲击,将夏军又一次逼退河中。如今,前方是黄河,河对岸是数不清的敌军,过河已经没有可能。刘平于是率军向西南撤至一个小山包上。

几万名夏兵团团围住了只有一千多人防守的山头。山下烟火通明,山上寂静无声。元昊派人高声询问:“宋将何人?”山上没有回应。元昊又派人喊道:“几许残卒,不降何待!”刘平让士卒回答:“狗贼!你们还不投降!明天我大宋援兵到来,你们想投降也没有机会了!”

刘平他们心里都明白,大宋的援兵不会到来。

摘读三:

记载于文字之中的广德军、高邮军兴化县、睦州、苏州市饶州、润州、越州、延州、庆州,这些范仲淹曾经从政过的地方,以及庆历新政后他经历的邠州、邓州、杭州市、青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座滨州范公祠。这些范公祠都是当地百姓在范仲淹去世后为纪念他而建立的。不过也有例外,有些地方在范仲淹还在世时就为他建立了聂氏宗祠即生祠。比如在陕西州和庆州,当地羌民把范仲淹当作恩人,分别为他建立了生祠。几年后范仲淹去世的消息传到陕西省时,几百名羌族首领聚集在祠堂中,“哭之如父”,就象自己的父亲去世一样祭奠他,哀悼三天后才离去。

摘读四:

任何一个先进、合理的制度在运行若干时间后,都必然会产生弊端。为什么?就因为这个制度的先进性。它先进,因此它推动了进步;进步了,环境就改变了;环境改变了,因此它就落后了,落后于因为它的先进性而改变的环境。

这个理论有点象悖论。一个先进的制度是它自己的埋葬者,它必须走向自我否定,这是它先进性的最终结果。如果一个制度不能成为自己的埋葬者,不能自我否定,那就说明它没有先进性,因为它无法推动进步,无法使环境因进步而改变,这样它所处的环境永远都是它自己创立之初的那个样子。可是,一个制度如果发展进步的结果是埋葬了自己,那么它发展进步还有意义吗?这就是悖论的表现。

但是这又不是悖论,因为一个先进的制度可以重生,通过对自己的改进而重生,使自己重新适应自己先前所改变的环境。如此循环反复,它不断地推动进步,不断地改变环境,再不断地改变自己。于是它就避免了对自己的彻底埋葬,让自己不断地充满生命力,让自己达到长生甚至永生的境界。

这些都是对于一个先进制度而言。如果是一个并不太先进的制度呢?那么它首先要去伪存真,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先进制度,成为符合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脉络、融入一个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先进制度----记住,是它融入优秀文化传统而非让优秀传统融入于它。这样,它才可以步入先进制度不断重生的过程,成为一个先进的制度或者先进制度之一。

但是,先进制度在形成或重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将打破原先的利益格局。它先是给大众带来了利益,然后随着形势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它带给大众的利益越来越小,而带给小群体的利益越来越大,这时它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了。只有及时的改变自己,它才能重新成为能够给大众带来利益的先进制度。

这种自我的改变就是今人所说的改革。

可是那个或那些小群体的既得利益者会甘心让自己越来越大的利益被重新分配吗?

有的会,有的不会。而不会的往往占大多数。

小群体的既得利益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权力,一类是财富。制度越落后,官员的权力就越来越大,财富就越来越集中。与此相伴生的,就是贪污腐败越来越严重、为富不仁越来越普遍,而百姓心中的积怨也就越来越深。

这个时候就需要改革,以解决官员权力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问题及其带来的贪污腐败、为富不仁的更深层次问题,化解百姓心中积怨。

谁来推动改革?

当然是既得利益者。如果他们不推动而要由利益受到损害的大众去推动,那就是不改革了,那会是革命。革命往往是激烈的,在建立新的先进制度以前会产生很大的破坏,甚至可能让所有人在一段时期失去利益。最坏的结果,革命会让如今的既得利益者人头落地。所以,聪明的既得利益者会主动地进行改革。

因此,既得利益者中必须有明智的人,能够看清利害关系,主动去推动改革,并且甘心作出牺牲,情愿让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改革而受损。

如果既得利益者中没有这种明智的人那会怎么办?

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不一定是生命之死,多数时候是利益之死。

书评

让历史的清风吹向未来

(摘自光明日报2012年7月1日第四版、《书城》杂志2012年11月号)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得更透彻一点,那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正在发生着的历史。读历史就是读现在,要把握今朝不妨先谙熟昨日,方能收获鲁迅先生所言读史的鉴古观来“洞若观火”之效。20多万字洋洋洒洒的一部《清风有骨》,正应该如是读法。

中国历史上值得重读细读的朝代不少,其中汉、唐、宋应为最有研读价值的三部大断代史。《清风有骨》为什么把眼光放在了有宋一代,放在了赵祯年间的那一段朝野故事,放在了范仲淹这个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身上?在我看来,恰恰是出于克罗齐鲁迅分别阐明的上述同一道理。

《清风有骨》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作品。因为它有散文的笔法,书中不乏描绘山水景观、抒发人生感悟、探寻人文思想的篇幅;因为它有文学的成分,作者利用相对并不丰富完备的相关史料,通过适当的艺术加工对一些历史事件作了传神的评述;还因为,此书更多的是作者透过笔下的历史和人物进行着的深度思考。

书中,思想的火花随处燃放,在当今这个亟须思考、渴求思考的年代,给人以颇多的启迪。

景祐三年因范仲淹而起的激烈的政治纷争谈到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自古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范仲淹只会出现在中国,因为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那种以民心为君主之心、以民意为国家之意的理念,能够造就这种舍己为人的人物。”

自然,对庆历新政的思考是本书的核心。“历史没有假设。如果要有假设,那么就趁历史还未成为历史的时候,以真正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痛下决心、义无反顾,迈出改革的那一步吧。时不我待。”

读罢《清风有骨》,我忽然想起东晋时期的政治家王羲之的一句箴言,它完全可以与克罗奇的结论相互印证:“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