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军
赤眉军(公元18年—公元27年),是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军之一,因起义军会将自己的眉毛涂红来区分敌我,故称之为赤眉军,首领为樊崇。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使农民破产,加上灾害和徭役赋税,百姓贫困流离。始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位称帝,进行改革。天凤五年(公元18年),饥民樊崇在莒县发动起义,形成赤眉军。地皇二年(公元21年),赤眉军在姑幕大胜王莽军,并逐渐发展到10万人。次年,赤眉军大胜王莽派出的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的10万军队。此后,赤眉军乘胜转战东海,开始在黄淮平原活动,兵力到达30余万人。更始元年(公元23年),另一只农民起义军绿林军攻克洛阳,击败王莽政权,建立更始政权。赤眉军领袖樊崇等前往洛阳寻求合作,但遭排斥,绿林、赤眉两支农民军决裂。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拥立西汉远支皇族刘盆子为帝,定年号为“建世”,准备进攻长安区。恰逢更始政权出现内讧,更始政权中王匡、张卬两位将领投降赤眉军,随赤眉军共同进攻长安。同年,赤眉军攻占长安,更始政权灭亡。赤眉军占领长安后,军纪逐渐败坏,军民关系恶化。建武二年(公元26年),长安粮食匮乏,赤眉军失去民众支持,前往陇西县,但遭到割据势力隗嚣军和2008年中国雪灾袭击,赤眉军被迫返回长安。长安城内粮食依旧匮乏,赤眉军再次放弃长安,返回关东。东归途中,赤眉军遭到刘秀军攻击。建武三年(公元27年),赤眉军投降刘秀,赤眉军覆亡。
赤眉军由贫苦农民组成,内部依靠言辞互相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等,纪律和命令都依靠口头传达。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被称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而其他人一般泛称“巨人”。历史学者赵文润认为,赤眉军在樊崇的领导下促进了农民革命的发展,消灭了部分地主官吏,有效的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历史学者田昭林认为,赤眉军缺少军事人才,从而缺乏正确的战争指导,也没有严密的军事组织,更没有建立根据地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导致赤眉军走向失败。
名称由来
赤眉军这一说法来源于成昌会战。公元18年,山东琅人樊崇发动起义,建立农民军,反抗新朝皇帝王莽的统治,此时这支军队并没有名称。公元22年,王莽派兵进攻赤眉军,双方在成昌(今山东东平东面)一带展开会战。在这次战斗中,樊崇耽心自己部下与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红,从此这支起义军就被称之为赤眉军。
历史沿革
莒州建立
西汉末年,皇亲贵戚、官僚豪强等依靠特权大肆兼并土地,使小农经济破产,无数农民失去土地。在徭役赋税繁重和灾情不断发生的情况下,百姓财竭力尽,流离失所。始国元年(公元9年),西汉辅政大臣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下令变法,但王莽的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
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郡治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100多名饥民在营县起义,一年之内便发展到万人。东莞(今沂水县)人逄安,东海(郡治郊县,今郑城北)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亦在琅琊、东海两郡起义,并率所部与樊崇会合,形成赤眉军的初始力量,樊崇任赤眉军主帅。
征战四方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赤眉军活动范围扩大到沂蒙山区。地皇二年(公元21年),赤眉军在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与王莽的翼平连率田况部大战,歼灭其一万多人。随即王莽派出中央直辖的军队,由太师羲仲景尚和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共同率领,进攻赤眉军。赤眉军不断游走,并伺机攻击。在转战过程中,赤眉军发展至10万余人。
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赤眉军发动反击,斩杀太师羲仲景尚,进攻赤眉军的王莽军大部被歼,但护军王党逃走。王莽又派出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10万军队进攻赤眉军。赤眉军为了区分敌我,将自身眉毛全部涂红,从此号称赤眉军。王匡、廉丹率领的部队出发后,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人索卢恢等,聚集万人起义,占领无盐县城,并归附赤眉军。王匡、廉丹军到达兖州(州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境内后,立即攻击无盐城,守城的赤眉军被击溃,城内赤眉军全遭屠杀。此时赤眉军主力处于泰山地区,其中董宪部数万人正活动于梁(今商丘市南)地。王匡、廉丹军攻下无盐城后,樊崇等赤眉军领袖决定主动与王匡、廉丹军展开决战。
王匡军进至成昌地区后,与赤眉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赤眉军大败王匡军,王匡逃回无盐县。赤眉军追击至无盐县,将驻守无盐县的廉丹军包围。经过激战,廉丹及校尉汝云、王隆等 20 余将领均被杀,王莽派出的部队被赤眉军全歼,王匡逃回洛阳市。赤眉军乘胜转战东海,进入徐州市(郡治彭城,今江苏徐州)、汝南郡(郡治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地区,开始在黄淮平原活动,兵力已到达30余万人。
灭亡更始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另一只农民起义军绿林军攻克洛阳,击败王莽政权,建立更始政权。赤眉军领袖樊崇等前往洛阳,表示愿意与更始政权合作,但遭到刘玄刘玄排斥,绿林、赤眉两支农民起义军决裂。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初,樊崇、逄安与徐宣、谢禄、杨音的两路赤眉军,分别由宛城区和阳翟西进至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故函谷关城)会师。赤眉军在渭南市击退更始军苏茂部后,于六月间进至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拥立西汉远支皇族刘盆子为帝,定年号为“建世”,准备进攻长安。此时更始政权出现内讧,王匡、张卬与刘玄决裂,率部前往高陵区(今陕西西安高陵区西南),向赤眉军投降,随机引领赤眉军共同进攻长安。同年九月,赤眉军攻占长安。次月,刘玄投降,更始政权灭亡。
投降刘秀
灭亡更始政权后,赤眉军军纪日趋败坏,军民关系恶化。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长安粮食耗尽,赤眉军前往陇西县,遭到割据势力隗嚣军的袭击,同时遭遇雪灾。九月,赤眉军返回渭河平原,击败趁机占领长安的邓禹军,重回长安。但长安城内粮食匮乏,赤眉军又缺少民众支持,于十二月再次放弃长安,返回关东。同年十一月,赤眉军与冯异军遭遇,双方相持60多天,发生数十次小规模战斗,但未进行主力决战。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遭到邓禹军进攻,赤眉军击败邓禹军。邓禹与冯异合兵再次进攻赤眉军,赤眉军再次获胜。赤眉军虽然获胜,但依旧缺乏军粮,急于东归。冯异整顿军队后,于闰二月约赤眉军会战。赤眉军领袖樊崇先派出1万精兵进攻冯异前军,双方召开激战。冯异假装不敌,率部后退。樊崇指挥赤眉军全力猛攻,冯异此时将主力投入战斗。激战半日过后,冯异派出身着赤眉军军服的伏军,赤眉军难分敌我,陷入混乱。8万赤眉军逃往底(今洛宁县西北崤山东北端),被冯异包围迫降。其他十几万赤眉军由樊崇率领,逃亡东南,在宜阳遭遇刘秀率领的十几万军队拦截,赤眉军全部投降刘秀,赤眉军覆亡。
组织结构
赤眉军由贫苦农民组成。他们内部口头约定杀人者要被处死,伤人者要赔偿对方的损伤。赤眉军只依靠言辞互相约束,而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等,纪律和命令都依靠口头传达。
赤眉军中职位最高的人被称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而其他人一般泛称“巨人”。
主要人物
相关评价
汉光武帝刘秀认为,赤眉军有三善。攻破的城池遍天下,但没有抛弃原来的妻妾,是第一善。在推举皇帝时,推举的是西汉远支皇族刘姓,是第二善。别的盗贼推举了皇帝,走投无路时经常拿着他的首级投降,自己以为能立功,但赤眉军却没有杀刘盆子,是第三善。
历史学者赵文润认为,赤眉军在樊崇的领导下促进了农民革命的发展,消灭了部分地主官吏,有效的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历史学者张应桥认为,赤眉军起义失败的原因是领袖人物文化素质低下,并且推举了没落西汉宗室成员、十五岁的牛吏刘盆子为皇帝。与豪强出身的刘秀对抗,必然会失败。
历史学者田昭林认为,赤眉军缺少军事人才,从而缺乏正确的战争指导,缺乏政治口号,也没有提出指导战争全局和全过程的战略方针和计划。同时,赤眉军缺乏严密的军事组织,而以乡里、宗族、姻亲等关系组织而成。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难以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此外,赤眉军没有建立根据地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这些原因导致赤眉军走向失败。
相关遗迹
河南省内乡县下辖一赤眉镇,赤眉镇十字街心东北角有一赤眉古寨,相传因赤眉军首领樊崇自武关进兵后,在此筑城修寨而得名。赤眉古寨三面环山,东临湍河,坐落于高出地面15米的高地上,门额有清代楷书“赤眉古寨”。城垣用夯土建筑成,地面可见汉代砖瓦残片。据《内乡县志》记载,因赤眉军驻军此地时纪律严明,对民众秋毫无犯,所以此地更名为赤眉城。城东北15公里处有“报事滩”,相传为赤眉军搜集情报之地。城东5公里处有“代军河”,相传为赤眉军放牧牛马之地。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汉光武大帝 (2004).豆瓣电影.2024-01-14
长歌行.豆瓣电影.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