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城
桓公城,又称泾城,位于安徽省泾县乌溪岭、赏溪之西,始建于晋成帝咸和三年(328),由宣城市内史桓彝建立,用以抵御历阳内史苏峻。这是泾县历史上的第一座县城。然而,由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3)泾溪泛滥,导致城池被洪水淹没,最终废弃。
历史沿革
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十二月,东晋历阳内史苏峻发动叛乱,宣城内史桓彝集结兵力,意图支援朝廷。在芜湖市遭遇失败后,桓彝撤退至广德,并继续抵抗叛军。为了躲避叛军的攻势,桓彝率领军队进入泾县乌溪岭,并在此筑城防御。这座城被称为桓公城,因其地形险要,四周环水,易守难攻。唐朝初期,桓公城仍然存在,因此得名泾城。宋朝时期,桓公城因洪水损毁,随后县治迁至溪东留村。南宋嘉定三年(1210),县令王木永再次迁移县治,但后来又被洪水摧毁。
遗址现状
桓公城的遗址至今仍可见,包括城墙遗迹和护城河。这些遗迹见证了桓彝及其军队在这片土地上抗击叛军的历史。桓彝战死后,他的忠诚和勇气受到当地人的敬仰,他被安葬在乌溪河畔,并被视为土地神。宋代追封他为英烈王,明朝正德年间在其墓旁建立了桓公祠。尽管这些纪念物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存在,但在修建南(陵)雄(路)公路时遭到破坏,目前只留下了一些遗址。
相关传说
桓彝在桓公城的战斗事迹在当地流传着多个传说。其中一则讲述他在一次战役中不幸落马,地点被称为落马潭。另一则传说提到他在一处名为洗刀坑的地方清洗兵器。此外,还有关于桓公磴的故事,据说他曾在这里休息过。这些地方的名字都与桓彝的军事活动有关联,反映了人们对这位英雄的记忆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