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杨白粉病是一种主要影响枫杨叶背的真菌性疾病。
影响范围
枫杨白粉病不仅对枫杨造成威胁,还会影响榛、毛瑞香、厚朴、臭椿、核桃、桑、杞柳、八角枫、山楂、绣线菊、冬青、梓树、白杨、爬山虎、化香树、檀树等多种植物。感染后,叶片会变硬。
临床表现
枫杨白粉病通常首先在叶子背面出现褪绿色斑块。随着疾病的进展,整个叶子表面可能会被一层白色的粉末覆盖。在疾病发展的晚期,受影响的叶子上会出现许多黑色的小点,这些点实际上是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学
枫杨白粉病的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球针壳属(Phyllactinia)的榛球针壳菌(P. corylea)。这种真菌具有内生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无色、棍棒形且串生,顶部有一个乳头状突起,尺寸约为48.80至383.4微米乘以20.74至24.40微米。闭囊壳的直径大约在170.4至241.4微米之间,附属丝的长度通常为其长度的1.6倍左右,约255.6至383.3微米。子囊呈长圆形,带有柄,大小范围为71.0至78.1微米乘以28.4至31.2微米,它们成束地排列在闭囊壳的底部。每个子囊中通常包含2个子囊孢子,但也可能只有1个,如果含有2个孢子,则柄较短,如果是1个孢子,则柄较长。子囊孢子呈椭圆形,黄色,顶生,大小范围为29.18至41.48微米乘以14.04至18.80微米。闭囊壳的附属丝呈球针状。
生活习性
枫杨白粉病的病菌通过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回暖,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会释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随后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借助风雨传播。该病的发生周期较长,从5月至9月都可能发生,其中8月至9月最为严重。
防治措施
清洁卫生
为了有效控制枫杨白粉病,建议在花卉生长季节结束时及时清理并焚烧受害的茎叶,以减少病原体的来源。
栽培管理
种植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避免过度密集种植,并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可以在植物萌芽前或生长期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开花期间和温度超过32℃时应避免使用农药。在冬季或早春植物休眠期,可以使用3至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苗圃地面。初春发芽期,可以使用0.3至0.5波美度的液体,同时配合清除病原体的效果更佳。推荐使用的药物包括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稀释1500至2000倍,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每隔10天喷一次,具体喷药次数可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来决定。
参考资料
枫树养护技巧系列.枫树养护技巧系列.2024-11-01
如何减少白粉病对枫杨的侵袭,看完就懂了!.百家号.2024-11-01
枫杨白粉病.枫杨白粉病.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