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区为桃园市的一个镇,境内有大汉溪,因而得名。大溪镇原为邻近复兴乡的木材输出门户,以大汉溪为河运管道。虽然现在河运已经不再,但当地的古渡头仍然保存。大溪为北横公路的入口端,因拥有丰富的观光资源。
桃园县于2014年12月25日升格为直辖市,原县辖大溪镇则改制为大溪区。
正文
大汉溪 两旁原为台湾河阶地形之代表,但在石门水库建立之后,因为水位下降,下切力道不足,使现在河阶地形之形成趋缓。县境内之风景代表为石门水库,风光明媚,为大溪镇之重点风景区,带动周边观光产业。大溪镇之特产为大溪豆干及木制品为主,其中又以红木神桌闻名。
近年来,台湾开放农业观光,而大溪又以山林为主,目前已开发许多休闲农庄,又较邻台北市县市都会区,周休假日游客纷至。大溪镇民对其县境之分法系以大汉溪为界,分为河东与河西地区,前者为传统主要行政与经济区域,后者因省道二号高速公路大溪交流道而逐渐发展。
地理
大溪区位於桃园市东南方,西有平镇市,西南接龙潭区,西北邻八德市,东南为复兴区,东北与新北市莺歌区、三峡区相接。
大溪地形是台湾罕见的河阶地形,本区原名「大」缘由来自於大嵙崁溪(大汉溪)流经此区,其为淡水河流域三大源流之一,从雪山山脉流至宜兰市,後到复兴区,早期因为河川袭夺而将桃园台地冲刷成河谷,为大溪区主要的河川,全区几乎都是 大汉溪和其支流的流域范围,居上游航运终点地带
历史
大溪区最早称为 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霄里社人称大汉溪为「Takoham」之音译。乾隆,漳州人沿著大汉溪逆流而上,到此地开垦,因为汉族认为「陷」字不吉利,就以地处河崁地形,取「崁」代「陷」成为「大姑崁」。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李腾芳中举,乡民为彰显科举功名,又将地名改为「大科崁」,光绪年间巡抚刘铭传在此设立大嵙崁抚垦局,又将「大科崁」改成为「大嵙崁」,最後在1920年,日本台湾总督府将地名改为「大溪」,此名称就沿用至今。
明郑
永历十六年(1662年),大溪属承天府天兴县。
满清
康熙六十年(1721年),诸罗县划分为诸罗县、彰化县、淡水厅,大溪属淡水厅。
乾隆元年(1736年)起,便有闽、客移民沿河逆水到此,陆续入垦大嵙崁,逐渐成为汉原杂居的地区。
嘉庆八年(1803年),新庄的林本源家族因漳泉械斗,举家避祸於此。林家的入住,促进了当地的繁荣。他们出钜资开圳引水,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後来更藉地利之便,做起米、盐的河运生意,所以大溪开始有了小市集。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北路磺脑专卖局的设立,使本地成为茶叶、樟脑、木材的集散地。而光绪十八至二十三年是大溪河运的黄金时期,船舶可由淡水、大稻埕、艋舺(今万华)、新庄直抵大溪。当时的大溪商家云集,多达三、四百家,多集中在现今和平路老街一带。
光绪20年(1892年),设南雅厅,辖今大溪区一带。
日据
大正五年(1916年),由日本台湾总督府工程师八田与一与狩野三郎等设计的 桃园大圳动土,灌溉区域涵盖今桃园市大溪区、八德市、桃园区、中坜区、杨梅区、新屋区、芦竹区、观音区及大园区等地,因而带动民生及农业发展。
大正十二年(1923年),桃园大圳截引大汉溪灌溉桃园台地,造成大汉溪水位下降,大船无法上溯,加上铁公路的逐渐发达,使得大溪的河运逐渐没落。
大正十三年(1924年),七夕,吕传琪邀集黄树林、黄茂炎、简伯仁,及其弟等16人创立 崁津吟社。除每月例开击钵一次,互通声气外,每年仲春中秋节,合社举行春秋祭圣,即春季的文昌君祭日,秋天的孔子诞辰,以及七夕社庆,崁津吟社会有盛大的例会,诗歌酬唱。诗社全盛时期,社员曾多达40馀人。
昭和二年(1927年),大溪公园经台湾日日新报票选为「台湾八景十二胜」。
光复
2012年,由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观光局举办的「台湾十大观光小城」票选大溪为第一名观光景点
政治
行政区划
大溪以境内流经的大汉溪为界,分为河东地区与河西地区,桃园市政府也分别将两地区分到两个都市计画区
河东地区(生态游憩地区都市计画群):一心里、月眉里、永福里、康安里、福仁里、义和里、兴和里、一德里、田心里、美华里、复兴里、福安里、新峰里
河西地区(桃园都会区都市计画区):三元里、仁文里、仁武里、仁爱里、光明里、员林里、瑞兴里、中新里、仁和里、仁善里、仁义里、南兴里、瑞源里、侨爱里
历任镇长
区长
重要设施
石门水库,,位於桃园市大溪区、龙潭区、复兴区,与新竹县关西镇之间的石门峡谷,采土石堤岸型坝体,拦截大汉溪溪水蓄水而成,是台湾第一座多功能水库。
大溪陵寝(安放蒋经国的陵园)
中正公园,建於1912年,原名「大嵙崁公园」,1927年8月,大溪公园经台湾日日新报票选为「台湾八景十二胜」,1920年更名为「大溪公园」,1975年为纪念蒋中正,改名为「中正公园」。
大溪武德殿,落成於1935年(昭和1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人行军国主义、提倡武士道精神,因而在各地修建武德殿,以供警察及青年子弟修练柔道、剑道,所谓「武德」即剑道五德「正义、廉耻、勇武、礼节、礼让」。
李腾芳古宅,李金兴古宅或李举人古,位於台湾桃园市大溪区月眉里。
莲座山观音寺,嘉庆年间创建,为三级古迹,位於崁津大桥附近,主祀观世音菩萨,俗称「观音亭」,为当地客家移民的信仰中心。
大溪龙山寺,奉祀观音菩萨,同治年间淡水士绅黄龙安所建,分香自艋舺龙山寺,祈祷观音大士保佑。以此寺为练兵基地,以防备泰雅族的出草猎首。该寺附近为1895年著名的乙未分水仑战役之处。
大溪仁和宫,俗称「埔顶庙」,为全台第一间供奉开漳圣王之庙宇,可称全台开基祖庙。建庙已有三百四十多年历史。康熙二十六年及五十年扩建,於咸丰五年(西元1855年)及1927年重建,仁和宫创庙历史久远。桃园市内的国家三级古迹(县级古迹)景福宫於嘉庆18年於此分灵。
大溪老街,主要是指大溪镇上的和平路与中山路,日据时期实施市街改正,聚集了众多店家的今和平路一带成了主要重点。陈旺来、陈三川兄弟将常用於庙宇的剪黏与交州烧应用在牌楼厝的立面上,使得大溪老街的街屋立面充满了繁复的装饰。
名人
黄龙安,(1820年-1886年)生於清嘉庆二十五年,名廷香,字龙安,号芷船,幼名双兰,清咸丰三年1853年,为台湾著名顶下郊拚之首要人物,亦为清代著名士绅、商人,授「五品奉直大夫」,於大嵙崁乌涂窟(今大溪区永福里)开垦,开设「黄安邦」垦号。
吕铁州,本名吕鼎铸、日名宫内铁州,台湾日据时代东洋画家,其父为大溪清末生吕鹰扬。昭和4年(1929年)的第三回台湾美术展览会起,连续入选第四、五、六回台展。
肇政,台湾客家人,台湾文学之母,日据时期生於新竹州大溪郡龙潭庄字九座(桃园市龙潭区),父亲任教於八结国民学校(今百吉小学),孩提时在内栅生活,昭和十八年任教於大溪宫前国民学校(今大溪小学)。
李诗益,前台湾地区监察机构“监察委员”、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
简欣哲,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
凤飞飞,本名林秋鸾,台湾一代歌后。
江岷钦,实践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与吉林大学客座教授、财经节目主持人。
交通
省道
省道三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大溪交流道
台66线(东西向快速公路观音大溪线)
台3线:龙潭—大溪—新北市三峡区
台3乙线:龙潭—大溪
台4线:芦竹—桃园—八德—大溪—龙潭
台7线:大溪—复兴—宜兰县(北部横贯公路)
台7乙线:新北市三峡区—大溪
公车
大溪区民免费公车,行驶大溪区境内路线
5096(大溪—更寮脚—桃园)
5098(大溪—官路缺—中)
5112(大溪—八德—中坜)
702(大溪—林口长庚医院)
710(大溪-捷运永宁站)
观光公车(台湾好行)小乌来线,慈湖线
桃园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至2016年12月,在大溪设有2站:
大溪中正公园
月眉停车场
教育
大学
国防大学理工学院
高中
桃园市立大溪高级中学
私立至善高级中学
中学
桃园市立大溪中学
桃园市立仁和中学
小学
大溪小学,仁善小学,中兴小学,百吉小学
美华小学,员树林小学,侨爱小学,仁和小学
内栅小学,田心小学,永福小学,南兴小学
瑞祥小学,福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