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绒蒿
绿绒蒿,中药材名。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全缘叶绿绒蒿的花、果实或全草。7~8月采收花、果实或全草(除去毛刺),洗净,晒干。功能主治为:清热利湿,镇咳平喘。
来源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全缘绿绒蒿的花、果实或全草。7~8月采收花、果实或全草(除去毛刺),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甘涩,寒,有小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苦涩,微寒,有小毒。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肝、肾、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镇咳平喘。治肺炎咳嗽,肝炎,胆绞痛,胃肠炎,湿热水肿,白带,经痛。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泄肺,除湿利水。治咳嗽,肺炎,肝炎,湿热水肿。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镇静止痛,镇咳平喘,制痢止血。治胃肠发炎,肝炎,胆痛,白带,痛经。
形态特征
全缘绿绒蒿,又名:毛瓣绿绒蒿。一年生草本,高25~90厘米,粗0.6~1.5厘米,生棕色长柔毛。基生叶多数,丛状,长达30厘米,宽达4厘米;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成长柄,具3~5条主脉。茎上部叶无柄,披针形或倒披针形,最上部数枚近轮生。花通常1朵生于茎顶端,其他3~4朵生于茎上部叶腋;花瓣6~8,黄色,倒卵形,长达6厘米;雄蕊多数,长约2厘米,花药矩圆形,长约4毫米,花丝狭条形;子房卵形,密生黄色糙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果4~9裂瓣。
分布区域
分布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西部、青海省和甘肃省南部及西藏自治区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或多石砾处。
药材性状
(l)长叶绿绒蒿全草多破碎。根状茎及根圆锥形,长5-10cm,直径0.2-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黄色,根茎顶端有众多黄色硬毛及叶鞘残基,下都有横向不规则鳞片状班痕或环纹。茎圆柱形,多扁缩,表面黄绿色或紫棕色,有纵均效;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内表面白色膜质状。叶多皱缩破碎,两面均被硬毛。花近长球形,花萼绿色至灰褐色,有疏毛,花冠4瓣,蓝色或紫色,雄蕊多数,子房上位。蒴果椭圆形至长卵形,长0.9-3cm,直径0.4-0.9cm,表面黑褐色,多具7条纵棱。种子长三角形,略弯,长约1.5mm,直径0.5mm,表面棕红色,有纵皱。气微,味徽苦。
(2)全缘绿绒蒿全草皱缩破碎,长25-90cm。主根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茎单一,直径0.6-1.5cm,密被棕黄色长柔毛;质脆易断。基部叶簇生,皱缩;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约30cm,宽约4cm,光端急关或钝,主脉3-5条,表面枯绿色,被疏长毛,叶柄及叶片略等长,密被长毛。茎上部叶无柄。花单生或是总状,花瓣黄色,多脱落。气微,味苦。显微鉴别长叶绿绒蒿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部分已脱落。皮层窄,细胞切向延长,内含少量淀粉粒。韧皮都狭窄。导管数个至数十个成群,呈断续的放射状排,射线部位常有径向裂隙。茎根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增厚呈乳突状。皮层窄。外韧型维管束数十个排列成不整齐的环,有少数韧皮束夹于其间,束间形成层不明显;韧皮部宽大;木质部导管成群。髓部宽广。叶主脉横切面:上下表皮均为1列扁平、外壁角质增厚的细胞。叶肉全为海绵组织细胞。维管束外韧型,导管周围细胞内有时可见棕黑色块状物。粉末特征:灰绿色。①具刺的多细胞非腺毛,长200-1500μm,直径80110μm。②导管多为螺纹,亦见网纹及环纹,直径6-65μm。③花粉粒圆球形,直径30-35μm。④木薄壁细胞长方形,具纹孔,直径15-30μm。⑤草酸钙簇晶,直径60-75μm。⑥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4-5个。
配伍
①治哮喘:绿绒蒿花或果配麻黄根、天仙子、葶子煎汤服。
③治胆绞痛:绿绒蒿花或果配天仙子煎汤服。(选方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论述
1.《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泄肺,除湿利水。治咳嗽,肺炎,肝炎,湿热水肿。
2.《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镇静止痛,镇咳平喘,制痢止血。治胃肠发炎,肝炎,胆痛,白带,经痛。
参考资料
绿绒蒿 Lvronghao.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