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平均工资

平均工资

平均工资,是指各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平均工资,通常分为年平均工资和月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数据指标可以用于退休金、社会保障金、税收金额、收缴学费的计算,可以作为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救济标注和国家赔偿金额的设定依据。对于企业而言,平均工资也是企业利税和生产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将平均工资与劳动效率进行比较后,还可以分析出企业工资高低和增长幅度是否科学、合理。

平均工资指标主要用于宏观政策研究,而不适合与个人工资进行比较。平均工资统计既可以反应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能衡量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关系是否处理得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器。中国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平均工资情况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

基本概念

平均工资是指平均每一个工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资水平。由于目前工资统计以城镇法人单位为统计对象,因此,平均工资一般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

统计意义

1、在物价比较稳定,职工构成变动不大的情况下,社会平均工资基本上反映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

2、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职工的平均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不同类型职工的工资关系。

3、社会平均工资是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等各项比例关系,为合理安排社会各阶层消费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4、社会平均工资也是研究工资宏观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5、社会平均工资的计算,对计酬,计算赔偿额,征收社会保险费用,计算社会保险待遇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计算方法

平均工资是劳动工资统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某一单位来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是用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除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得到的。同样, 计算一个地区、行业的平均工资,则用该地区或该行业所有统计单位的工资总额除以相应统计单位的平均人数。计算公式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其中,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是指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以及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在工资统计中,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只要是具有劳动报酬性质的支出,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计算公式为: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月数。

季度或年度平均人数按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如年平均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计算公式为:年平均人数=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或年平均人数=报告年内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4。

统计范围

2019 年及以前,中国工资统计对象是城镇范围所有法人单位。其中,对城镇非私营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调查除私营单位以外的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联营单位、贵州长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等所有类型单位的工资情况,既包括规模以上单位,也包括规模以下单位。对城镇私营单位的工资情况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2020 年以后, 工资统计调查范围从原来仅覆盖城镇地域单位,拓展到乡村地域的单位,以全面反映我国法人单位的工资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其余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用途举例

平均工资的用途十分广泛。比如一些企业在进行投资设厂布局时,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约人工成本,会参考地区间平均工资数据进行劳动力价格比较。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时,会根据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公民在申请国家赔偿时,法院会依据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制订赔付标准。平均工资最基础的作用是反映工资分配状况及差距,相关部门会依此进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

2022年数据统计

2023年5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22年各行业领域平均工资情况。2022年中国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249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189076元,增长4.7%;专业技术人员133264元,增长6.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5881元,增长4.1%;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70234元,增长3.3%;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71147元,增长3.9%。按区域、行业门类、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详见下图中的表1、表2、表3。

2022年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加2353元,名义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2022年中国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1.7%。具体数据见下图中的统计表。

2022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加7192元,名义增长6.7%。扣除价格因素,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4.6%。具体数据见下图中的统计表。

2023年数据统计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0698元,比上年增加6669元,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中国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8340元,比上年增加3103元,名义增长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

中国统计年鉴2024》公布了2023年31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非私营单位中,共有21个省份超过10万元。其中,上海市、北京、西藏自治区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位居前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位居前五的分别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全部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造成个人感受不同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公布平均工资数据之后,经常有人表示自己“拖后腿”了,认为自己拿到手的工资没有那么高。造成这些人有这样的感受的原因如下:

1、平均工资反映的是税前工资。公众对工资收入的感觉往往是依据拿到手的实发工资,但统计部门统计的工资是税前工资。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和国际工资统计的通常做法,工资包括了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公积金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所以, 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比个人实际拿到的工资要高。

2、平均工资不等于个人工资,不能简单拿个人工资与总体平均工资进行直接比较。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是由统计部门根据每个单位上报的数据汇总计算得出的平均概念。由于各单位所处行业、所在地区和经济效益的不同,各单位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高于总体平均工资的单位觉得数据偏低, 低于总体平均数的单位觉得数据偏高。实际上,工资和收入一般呈现正偏度分布, 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数个体数据低于平均值。进行地区间、行业间工资差距比较时, 不可能用个体数据进行一一比较,需要有一个反映总体水平的指标。因此,平均工资指标主要用于宏观政策研究,而不适合与个人工资进行比较。此外,要更加准确地了解工资差距及其变动情况,不仅要看总体平均数,还要结合更详细的分地区、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工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隐藏的问题

用平均工资来判断整个国家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财富增长的快慢,很可能会掩盖分配不公下的相关实际问题。因为,这已经不是在社会财富严重缺乏、老百姓普遍贫穷的情况下,而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在不同的背景和机遇面前,可以说是富的暴富,穷的更穷。当高收入不但在人群比例上,而且在增长幅度上都出现分化时,所形成的“平均值”哪怕是提高了,也不能说明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衡量这个国家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低、财富增长快慢的立足点,应放在社会的“工资短板”方面,即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下及社会贫困线以下两个层面。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在制定和调整大政方针时,平衡好竞争和公平的关系,保障低端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参考资料

什么是平均工资.国家统计局.2023-11-21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各行业领域平均工资情况.中国经济网.2023-11-21

31省份平均工资知多少?21省份非私营单位超10万,7省份采矿业最高.腾讯网.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