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大头菜
海盐大头菜是中国海盐县的特色产品,也是中国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种经过腌制的诸葛亮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带有轻微的酸味,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为烹饪原料。它可以与其他食材搭配,制成多种美味佳肴。海盐大头菜在1998年的嘉兴市优质农产品展示会上获得好评,并于2007年3月5日获得了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特点
海盐大头菜是一种芥菜变种,也被称为芜菁、芥辣或芥菜疙瘩。它的特点是质地紧实,水分较少,纤维较多,且带有强烈的芥辣味和淡淡的苦味。在襄阳市一带,人们还将它称为诸葛菜。海盐大头菜的腌制品富含维生素c、糖类、钙和磷,具有消食下气、利水消肿、解酒开胃等多种功效。
产地环境
海盐大头菜的主产区位于海盐县,这里属于长江三角洲南缘的冲积滨海平原区。当地的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适合大头菜的生长。此外,海盐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气候温和湿润,这些条件都为海盐大头菜的高品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海盐大头菜的传统腌制技艺包括削根、清洗、晾晒、破片等多个步骤,最终将其腌制在缸中并储存在甏中,这在浙江省省内是一项独特的技艺。
历史溯源
海盐诸葛亮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澉水志》以及明代永乐年间的《海盐县志》,其中记载了大头菜的种植历史。据《海盐县农业志》记载,1963年海盐县曾用孔明菜援助过湖北、安徽等地的灾民。如今,海盐县被誉为“大头菜之乡”。
生产情况
截至2008年,海盐大头菜的种植面积达到约3,000亩,平均亩产约为5,900公斤,亩产值稳定在6,300元人民币左右。到了2011年,海盐县的大头菜种植户数量超过1,000户,年种植面积约9,000亩,年产鲜菜约2万吨,加工后的大头菜成品约1.5万吨,总年产值达到约4,000万元人民币。
产品荣誉
海盐大头菜自2007年起被授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是对其品质的认可。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海盐大头菜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涵盖了海盐县的所有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种植规范
品种
选用的是当地特有的“瘪大种”。
立地条件
选择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5%、排水灌溉条件好的土地,pH值应控制在7至7.5之间。
栽培管理
播种
采用直播方法,每667平方米的播种量为250至300克,播种时间一般在8月15日至9月20日。
定植密度
每667平方米留苗数为8,000至10,000株。
施肥浇水
基肥主要施用有机肥料,追肥则以含有氮、磷、钾的速效复合肥料为主。在芥菜疙瘩的肉质根膨大期间,若遇到干旱应及时灌溉。
采收
采收时间
播种后第80天开始采收。
采收标准
一级品的标准是单个重至少500克,肉质根光滑,几乎不含硬筋。二级品的要求是单个重介于250至500克之间,肉质根光滑,允许含有少量硬筋,硬筋宽度不超过2毫米。
选育繁种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大田选育、除杂去劣、株系繁育、网室隔离、提纯复壮等,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稳定性。
腌制工艺
鲜菜先经过1至2天的日晒处理,然后清洗干净,切成厚度为1至1.5毫米的薄片,放入缸中腌制7天后再存放在甏中。
质量特征
海盐大头菜的感官特征表现为气味清香,色泽微黄,口感香脆爽口,略带酸味。其物理化学指标规定蛋白质含量不得超过1.7%,糖类含量不得超过5.1%,粗纤维含量不得超过1.1%,有机酸含量每千克不得超过6,600毫克。
专用标志使用
海盐大头菜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在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
参考资料
地理产品标志产品保护.海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08-13
浙江海盐早烧.央广网.2024-08-13
海盐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