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指通过语言和文字有意地记录信息、表达意愿的过程。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传统上使用纸张和笔,而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下,也可以借助打字机计算机来进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中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具有认知、调节、教育、评价及平衡的功能。道德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正面价值观,还能够评判行为的适当性。尽管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但从普遍人性的角度来看,道德意味着对事物的责任感,以及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原则。

抄袭情况

识别抄袭行为

在确定抄袭行为的过程中,需要区分一些表面上相似的情况:

- 抄袭与利用他人的作品思想、理念和观点。一般来说,作者可以在不受法律限制的情况下,利用另一部作品中的主题、题材、观点和思想进行新创作。

- 抄袭与利用作品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和统计数据。这些内容本身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但如果完全照搬他人对这些内容的文字描述,则可能存在抄袭嫌疑。

- 抄袭与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合法利用他人作品的基础,具体范围由各国著作权法规定。超过合理使用的界限可能会构成侵权,但不一定就是抄袭。

- 抄袭与巧合。著作权保护的是独创作品,而不是首创作品。如果两部看似相似的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创作的,那么它们不应被视为抄袭。

有些学者提出,判断抄袭和其他行为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 被告对原作品的修改程度。

- 原作品与被告作品的特点。

- 作品的性质。

- 作品中体现的创作技巧和价值。

- 被告的意图。

此外,抄袭也可能出现在考试中,指窃取他人的答案内容。在军事术语中,“抄截”表示绕至敌人背后或侧翼进行突袭。在音乐领域,抄袭的定义包括至少连续八个小节的相同乐段,以及整首音乐伴奏中主要和弦的基本一致,且属和弦有60%的相似度。

相关法律

对于抄袭行为的认定,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在一九九九年作出明确规定。抄袭,又称剽窃,是指未经许可将他人作品或作品片段据为己有。抄袭侵权与其他侵权行为一样,须具备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这四个要素。通常情况下,抄袭行为仅针对已发表的作品。抄袭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复制他人作品,另一种则是经过伪装后将他人作品的独创元素占为己有。后者被称为高级抄袭,其认定难度较大,有时需要专业鉴定。著作权侵权的认定同样考虑行为人的过错,无论其是否存在故意将他人作品作为自己的作品的意图。抄袭的认定不取决于被抄袭的部分大小、外界评价或是否构成了抄袭作品的核心部分,只要符合前述条件,即可视为抄袭。

认定抄袭行为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曾就此问题给予某市版权局回复,明确了抄袭的概念和认定标准。抄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形:

- 将他人作品或作品片段不经改动地复制。

- 经过改头换面后,将他人作品的独创元素据为己有。

- 改变作品类型,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

- 不改变作品类型,但仍利用作品中的受著作权保护的元素,并改变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将他人剧本改编成电视剧本。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抄袭,都需要满足著作权侵权的四个要件才能成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