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昕水河

昕水河

昕水河,又称昕川,是黄河中游的一个重要支流,发源于山西省蒲县摩天岭,流经蒲县、隰县大宁县等地,最终在大宁县西注入黄河。昕水河全长174公里,流域面积为4326平方公里。该河流经黄土残区,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大宁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84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55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2830吨。昕水河流域内共有7个乡镇、42个村庄,人口约8.7万,耕地面积达17.2万亩。主要支流包括蒲县东川河、中垛河、黑龙关河、南川河、北川河等19条河流。昕水河历史上曾有引河灌溉的历史,建国后虽建设了一些蓄水拦洪工程,但总体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流域水系和特征

主要支流

昕水河的主要支流包括城川河、东川河、义亭河、安乐沟河、吴家沟河、土楼沟河、放马岭河、柴家川河等。城川河,古称蒲水、蒲川、隰川,发源于交口县石楼山,流经下李乡、城关、城南、水堤、午城等乡镇,在午城村南汇合蒲峪川后称昕水镇,经大宁县注入黄河。境内长70.5公里,流域面积867.98平方公里。东川河,古称紫川,上游由两条支流组成,右侧紫峪河发源于隰县大坪村后,左侧克城川起源于蒲县公峪乡摩天岭平头吃塔。两条支流在黄土镇上庄村相汇,向西流经黄土镇、寨子乡、水堤乡,于午城镇川口村注入蒲峪川。境内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436.25平方公里。义亭河,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吉县东部金刚岭,至川庄流入县境。北流经茨林、三多、前后楼底、闻喜县、上下吉亭,至县城南汇入昕水河。义亭河在县境内长20公里,河道纵坡5.7‰,年平均径流量4851.7万立方米。安乐沟河,义亭河支流,发源于吉县石头山西南麓,流经武庄、安乐、圪鲁村,在五龙宫村口与义亭河汇合,长10公里,流域平均宽2.1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1立方米/秒。吴家沟河,发源于吉县石头山西麓,在圪鲁村后与安乐沟河汇合,长18.9公里,流域平均宽1.76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3立方米/秒。土楼沟河,义亭河支流,发源于吉县石头山,全长10公里,流域平均宽2.12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6立方米/秒。放马岭河,义亭河支流,发源于吉县盘龙山与石头山之间,流经放马岭在县底东与义亭河汇合,全长22公里,流域平均宽2.84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4立方米/秒。柴家川河,义亭河支流,发源于吉县人祖山东麓,在桃园村南与义亭河汇合,长13公里,流域平均宽3.1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45立方米/秒。其他重要支流还包括堡子河、黑龙关河、中垛河、乔家湾河、南川河、北川河、有枣河、枣家河、西后河、耙子河等,这些支流均对昕水河的水量和水质有着重要影响。

水文特征

昕水河流经黄土残源区,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大宁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84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55公斤,年输沙量2834万吨。据《蒲县志》,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立方米/秒。径流量7620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970万立方米/年,洪水量6650万立方米/年。20年一遇洪峰1560立方米/秒。《大宁县志》载:据葛口水文站统计,昕水河大宁境内流域面积796.67平方公里。1958年至1985年年平均径流量为24378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系数绝大部分地区为25%左右,泉水也是重要的地表径流补充源。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9700万立方米,其中清水径流量为9747万立方米。1964年是丰水年,年径流量41300万立方米,1980年是枯水年,年径流量8490万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2900立方米/秒,清水流量平均为3.03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5.87立方米/秒。受降雨过程的影响,境内河流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丰水年可占全年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8月份占到30%。昕水河最大流量为2900立方米/秒,县城最高水位海拔694069米,相对水位7.7米,最大流速10米/秒(1958年7月m日)。最小水量常出现于5月,月径流量仅占全年总量的5%,昕水河最小流量仅为0.4立方米/秒(1965年5月16日)。昕水河流域较广,植被稀疏,夏季雨量集中,且多暴雨,故河水侵蚀严重,含砂量较大。义亭河流域植被较好,含砂量较低。据葛口水文站测量,昕水河水系侵蚀模数最大为11100吨/平方公里(1958年),最小为724吨/平方公里(1983年),河水最大含砂量为739公斤/立方米(1973年6月14日),最小含砂量为零(清水)。一般从10月份至翌年4月份均有出现最小含砂量的可能。年平均含砂量55公斤/立方米,年输砂量为2337.46万吨。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昕水河的治理历史悠久,早在明天启年间,知县罗永新就在北川河增筑堤堰,虽后来被河流冲毁,但这标志着昕水河治理的开始。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巫慧新建石堰一千余丈,有效地控制了水势。1962年,蒲县在大东关桥南侧昕水河西岸修筑县城防洪堤。1965年,修筑北川河东岸,小东关桥北侧县城防洪堤坝。1968年冬,县投资修筑北川河西岸、小东关桥北侧防洪堤坝。1972年,县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展开昕水河流域治理。1977年,蒲县县革命委员会提出“昕水镇河120华里一条线”治理方针,并集中力量展开昕水流域治理。1980年,全县有防洪堤39公里,保护耕地666.67公顷。1985年,全县有防洪堤43.97公里,保护耕地1030公顷。1975年,采取国家投资,社、队投工,县水利部门统一设计,统一指导施工的方针,始建县城南河滩滚水坝。1985年,全县有滚水坝7座,总长458米。昕水河从东到西绕大宁县县城而过,城垣屡屡被洪水冲毁,历代曾多次修补。1968年开始修建护城坝,到1985年,东起接官亭,西至五金厂2公里长的护城坝全部建成,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冲刷,保护了县城。

自流灌渠

昕水河流域内的灌溉历史同样悠久。清光绪六年版《蒲县志》记载了东小河旧有通会渠的历史,由明知县韩超然开建。民国10年(1921年),昕水河流域上游蒲县有古坡、城关、薛关3条渠,全长6.5公里,灌溉面积99公顷。新中国建立前,全县有1条临时性渠道,长0.5公里,灌溉面积18公顷。1959年底,全县清水灌溉渠道有9条,全长9.7公里。1978年底,全县有17条渠道,全长30.6公里,灌溉面积549公顷。1985年底,全县有自流渠道43条,全长59.4公里,其中,防渗渠道7条,全长3.51公里,灌溉面积366.67公顷。清末到1930年(民国19年),昕水河下流大宁县流域内,农民以个体或联合的方式先后兴修自流灌渠24条,可浇地4306亩。但因年久失修,到1947年大宁解放前夕,已无法使用。土地改革后,修复一部分自流渠,到1949年恢复水浇地2276亩。农业合作社时期,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由国家资助,社员投工,对旧渠道进行加固、扩建、改修、延长,水浇地面积逐年增加。到1957年全县12条干渠总长度达到37公里,水浇地4538亩。1960年代初,曲峨渠、道教渠、北桑峨渠、川庄渠、上吉亭渠、三多渠、茨林渠、闻喜渠都修建水泥浆砌拦河坝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渡水桥,干渠进行了水泥防渗处理,水浇地面积稳定在4500亩左右。后期,由于灌渠缺乏维修,加之发展机灌,自流灌概面积逐年下降。1969年全县水浇地3780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仅1064亩。1970年,机灌电灌开始迅速发展。据《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22年(1933)统计,隰县城川河、东川河流域内有5条自流引水灌溉渠道,均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主干渠总长为8.3公里,灌溉面积1342.3亩。至民国34年(1945)抗战结束时,均处于废弃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复对桑峨渠、午城渠进行维修,恢复使用。1959年修留城一石家庄市渠。1960年全县新发展小型灌溉渠道1条,年底拥有大小灌渠48条。对小型渠道逐年加工整修和改造。1990年底全县有固定渠道7条,总长18.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3463亩。

蓄水工程

昕水河流域内的蓄水工程包括太仙河水库、堡村水库、明月泉塘坝、石马沟水库、下庄水库等。太仙河水库位于大宁县南堡乡太仙河村东1.5公里处,总库容534万立方米,设计可灌溉1.3万亩农田。堡村水库位于大宁县太德乡堡村幸福沟内,受益面积3000亩。明月泉塘坝位于隰县县城北7.5公里处,蓄水5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00余亩。石马沟水库位于隰县下李乡石马沟村,总库容达100.6万立方米。下庄水库位于隰县黄土镇下庄村前,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总库容410万立方米。

水力发电

昕水河流域内的水力发电历史同样悠久。1972年,蒲县水利局在桃湾村建水力发电站1座,年发电量2万度。1957年大宁古乡水电站动工兴建,装机容量60千瓦,供县城机关照明及粮油加工使用。1966年红旗水电站(石城电站)动工兴建,装机容量600千瓦,与古乡水电站并网发电。除大宁县办水电站外,1967年后昕水河沿岸的北桑峨、南桑峨、李家垛、花崖、道教、甘棠、葛口、川庄、徐家垛、黑城等10个村庄相继利用水轮泵发电,供本村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活照明使用。1965年隰县水堤村在城川河上筹建小型水力发电站,供水堤、上司徒、贾家村照明及水堤村米面加工用电。后因电网输电,小水电站废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