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鳈

小鳈

小(学名:Sarcocheilichthys parvus)是鲤科、鳈属的一种鱼类,绿背龟鮻红脸鱼、荷叶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珠东水系的北江西江两大支流、长江水系中下游浙江省富春江水系等,一般生活于水质清澄砾石底质的水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西湖口。小鳈繁殖容易,一龄鱼即雌鱼体长5厘米即达性成熟产卵期为4-10月,分批产卵于浅水草中,卵大,橙黄色,黏性。体长可达5.7公分,体质健壮,容易饲养,性情温和,可与小型鱼混养。繁殖容易,一龄鱼即雌鱼体长5厘米即达性成熟。

形态特征

小鳈体较小,稍长,体略侧扁,背缘稍隆起。尾柄粗短。腹部圆。头小。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极小,下位,马蹄形,口裂较狭,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边缘。唇简单,下唇仅限于口角处眼小,眼间宽而隆起。口角具须1对,极微细。鳃耙不甚发达。下咽齿长而侧扁,其主要2枚末端尖钩。胸、腹部具鳞。侧线平直。

背鳍无硬刺,鳍条较长,最长鳍条的长度与头长相等,外缘平截或微凸,其起点至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至侧线最后1个鳞片的距离为大。胸鳍较短,后缘圆钝,其长度等于或稍大于头长,末端可伸至其基部至腹鳍起点间的3/4处。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后缘亦呈圆钝。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稍圆。肛门位置在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或略近腹鳍。

脊椎骨4+34~35。鳔较小,2室,前室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约等于眼间距,后室细长,呈棒状,末端尖,为前室的2.0倍左右。肠短,肠长为体长的0.6~0.7倍。腹膜灰黑色。

体灰色微带黑。体侧中轴自吻部至尾鳍基有1黑条纹,其宽度相当于2个鳞片,与眼径约等长,此纹后半部色较深。颊部、额部均呈桔红色。背鳍灰色,其他各鳍淡桔黄色,鳍条上常带有细小黑色点。生殖期间雄鱼体色较鲜艳,吻部具有较大的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最长的约与头长相等。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须。侧线鳞35~36。体侧有一黑色纵纹。生殖季节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管稍延长。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3~14;腹鳍Ⅰ~7。鳃耙6~10。下咽齿5~5。侧线鳞35[4.5/(3.5~V)]36;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3.3~4.0(平均3.5)倍;为头长的4.4~4.8(4.6)倍;为尾柄长的4.8~5.8(5.3)倍;为尾柄高的6.7~7.8(7.1)倍。头长为吻长的2.7~3.1(3.0)倍;为眼径的3.4~3.8(3.5)倍;为眼间距的2.4~2.6(2.5)倍;为尾柄长的1.1~1.2(1.1)倍;为尾柄高的1.4~1.6(1.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

分布范围

小鳈分布于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贵州省陕西省江西省上海市,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重庆市云南省江苏省等。贵州见于都柳江西江)、松桃河及锦江(均为远江水系)。

生活习性

小鳈为本属鱼类中体形较小的1种,常栖息于水质清而有砾石的山溪小河中,喜水质清澈的环境。主食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等。

生长繁殖

小鳈繁殖容易,一龄鱼即雌鱼体长5厘米即达性成熟。产卵期为4-10月,分批产卵于浅水草中,卵大,橙黄色,黏性。卵径2.45-2.65m;生殖季节雄性体色鲜艳,吻端两侧及眼下有珠星显现:雌性则产卵管稍延长,其长度最长者几等于头长。一年内产卵数次,怀卵量少,每次产卵20一50粒。成熟个体体长仅约为40-50mm,体重约5g。水温适宜,2~3天即可孵化出小鱼。

经济价值

小鳈为类中最小的一种,可供食用,个体小,数量少,食用价值不大。其为广温性鱼类,小而美,常具斑纹,拟可引进水族箱作观赏鱼。小鳈体质健壮,容易饲养性情温和,可与小型鱼混养。喜水质清澈的环境,水族箱中除铺砂砾外,可植适量水草。喜食水生昆虫及底栖动物,人工颗粒饵粒亦食。饲养水温为18~26℃,常见体长5~8厘米。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Sarcocheilichthys parvus.Species 2000 China.2024-09-09

Sarcocheilichthys parvus.FishBase.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