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百合
大百合(拉丁学名:Cardiocrinum giganteum),别名水百合,是百合科大百合属的植物。其在自然状态下多分布于海拔1600~1800m,生长在土壤疏松、肥沃、阴湿的林下、灌丛或山涧溪流两岸。其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甘肃省。
大百合的小鳞茎呈卵形,干时淡褐色。茎直立,中空,无毛。叶纸质,网状脉;基生叶卵状心形或近宽矩圆状心形,茎生叶卵状心形,向上渐小,靠近花序的几枚为船形。总状花序有花10-16朵,无苞片;花狭喇叭形,白色,里面具淡紫红色条纹;花被片条状倒披针形,花丝向下渐扩大,扁平;花药长椭圆形,子房圆柱形。蒴果近球形,顶端有1小尖突,基部有粗短果柄,红褐色,具6钝棱和多数细横纹,3瓣裂。种子呈扁钝三角形,红棕色,周围具淡红棕色半透明的膜质翅。其花期为6-7月,果期为9-10月。
大百合的鳞茎、嫩叶可供食用。其鳞茎可入药,其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清肺止咳,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感冒,肺热咳嗽,咯血,鼻渊,中耳炎,乳房炎,无名肿毒。大百合其植株高大、花大优美且有芳香,在欧洲有“百合王子”的美誉,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名称由来
大百合因植株粗壮、高大而显著区别于百合属植物而得此名。
形态特征
大百合的小鳞茎呈卵形,高3.5-4厘米,直径1.2-2厘米,干时淡褐色。茎直立,中空,高1-2米,直径2-3厘米,无毛。叶纸质,网状脉;基生叶卵状心形或近宽矩圆状心形,茎生叶卵状心形,下面的长15-20厘米,宽12-15厘米,叶柄长15-20厘米,向上渐小,靠近花序的几枚为船形。
大百合总状花序有花10-16朵,无苞片;花狭喇叭形,白色,里面具淡紫红色条纹;花被片条状倒披针形,长12-15厘米,宽1.5-2厘米;雄蕊长6.5-7.5厘米,长约为花被片的1/2;花丝向下渐扩大,扁平;花药长椭圆形,长约8毫米,宽约2毫米;子房圆柱形,长2.5-3厘米,宽4-5毫米;花柱长5-6厘米,柱头膨大,微3裂。蒴果近球形,长3.5-4厘米,宽3.5-4厘米,顶端有1小尖突,基部有粗短果柄,红褐色,具6钝棱和多数细横纹,3瓣裂。种子呈扁钝三角形,红棕色,长4-5毫米,宽2-3毫米,周围具淡红棕色半透明的膜质翅。
花期
大百合的花期为6-7月。
果期
大百合的果期为9-10月。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大百合分布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甘肃省。
生长习性
大百合在自然状态下多分布于海拔1600~1800m,生长在土壤疏松、肥沃、阴湿的林下、灌丛或山涧溪流两岸。其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红土上也能生长。但在湿润肥沃的腐殖质土壤上生长最好;喜湿润阴生环境,在干燥空气和直射光条件下生长不良,叶片会干枯卷曲;耐寒性强,可安全露地越冬。
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为大百合的休眠期。2月上旬气温回升后,鳞茎中央的芽开始萌动生长,升出鳞茎外。3月中旬-5月上旬为展叶和抽苔期,幼苗的幼叶依此展开并长大;叶柄伸长,开花植株花茎渐渐伸长;同时,老鳞茎周围会逐渐形成数个小芽并逐渐长大成苗。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孕蕾期(开始出现花蕾至花朵开放);6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开花期。6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为果实发育和枯黄期,果实不断膨大并发育成熟,同时肥厚的肉质叶柄的养分逐渐被耗尽,逐渐萎缩腐烂。花茎枯黄,整个植株地上部分死亡,在其基部萌生出新的小种球。幼年植株随着新叶的生长,母球的鳞片逐渐萎缩腐烂,由新的叶柄基部膨大形成新球,从而完成种球更新。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上旬为种球越冬休眠期。
繁殖方式
大百合主要用分球法繁殖,其次可用鳞片扦插。播种发芽率低,实生苗生长缓慢,自播种至开花需要约5-7年的时间。
分球
秋季植株停止生长后,从成年母株上剥离小鳞茎另行栽植,剥离时要带根系,尽量减少伤口;鳞茎宜种得浅一些,有1/3埋入土壤即可。
鳞片扦插
在早春萌芽前或秋季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后进行。用手将鳞片从基部掰下,在0.3%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小时-2小时,然后将鳞片基部向下插于已消过毒的珍珠砂中,扦插深度为鳞片的2/3,插后覆盖塑料薄膜以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20天后从鳞片基部长出小芽和肉质根,形成完整小植株,培育后可长成大苗。
栽培技术
圃地选择
大百合喜春季阳光充足、夏季冷凉、耕层湿润荫蔽的环境,要求微酸性至中性(pH6~7)、富含有机质、耕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圃地宜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的落叶阔叶林下,以耐水湿、春季发芽迟、展叶晚的树种为最佳。早春,阔叶树如果萌芽展叶较晚,在大百合萌芽期和展叶期阳光可直射地面,土温回升较快,有利于植株的营养生长,使植株健壮,开花繁茂;夏季高温来临时,又能形成良好的郁蔽度,既能遮挡强光、防止叶片灼伤,又能降低气温、可延长花期和植株生长时间,大大提高观赏效果和更新鳞茎的质量。
土壤准备
大百合忌土壤粘重,如为粘重土壤,需掺粗河砂、炉渣或锯末改良,改良物用量应为耕作层土壤量的20%。耕深在30cm以上,清除杂物,耙碎土块,撒施充分腐熟的堆肥300kg/100m2,再加入过磷酸钙10kg/100m2、骨粉30kg/100m2,使其与耕作层土壤混匀。可用硫酸亚铁调整pH值。
鳞茎的采收与处理
10月初茎叶开始枯萎时,将老株挖起,取下带根的鳞茎,用手掰开小鳞茎,注意不要损伤鳞片。清除泥土、残根后用百菌清或多菌灵500倍液浸泡20分钟,晾干后定植。
鳞茎的栽植
栽植时按株、行距80×100cm将鳞茎埋入土中,鳞茎顶端埋入土表以下10~15cm,太浅易倒伏。种完后稍加镇压,使鳞茎与土壤紧密接触。切不可栽植过密;因为大百合在生长旺盛期植株高大而繁茂。栽后浇1次透水,并用树叶、草屑等覆盖防寒、保墒。
栽培管理
水分
大百合春季萌芽后至整个生长季节,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干旱则会造成生长缓慢、植株瘦弱、叶尖枯黄;盛夏大雨过后也要及时排水,忌积水,积水易烂根,造成地上部分死亡。10月份以后叶片开始枯黄,此时要减少浇水,使植株进入休眠期。
中耕除草
幼苗期可进行人工除草,中耕宜浅,以免碰伤幼芽和伤害鳞茎。
施肥
春季3月中旬出苗,展叶期施1次肥,以氮肥为主,以促进茎、叶生长,施肥量为每亩磷酸氢二铵2.5kg、尿素5kg;花茎抽生期和开花前期各追施1次速效磷、钾肥,以促进花朵繁茂,施肥量为每亩磷酸二铵5kg、磷酸二氢钾2kg;花后小鳞茎迅速生长增大,再施1次磷、钾肥,以利于新鳞茎更新、生长,施肥量同上。可结合施肥浇灌0.5%硫酸亚铁调整pH值。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立枯病
受害植株叶片从下而上先枯萎,以至整株逐渐发黄枯死,鳞片腐烂,合瓣脱落。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种植前,种茎用1:500的福美双溶液或40%的甲醛水溶液加水50倍浸种15分钟;增施磷钾肥料,增强抗病能力;出苗前,喷1:1:200波尔多液1次,出苗后,喷50%多菌灵1000倍液2~3次,保护幼苗;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病区用50%石灰乳消毒处理。
腐烂病
腐烂病主要为害鳞茎,鳞茎腐烂呈黑色、灰色,全株很快枯萎而死。高温商湿和通气不良,是本病发生的主要条件。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清沟排水,降低土壤温度,发病初期用50%代森铵800倍液泼浇土壤。
叶斑病
叶斑病主要为害茎叶,叶片受害出现圆形病斑,微下陷,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出现,病斑变为深褐色或黑色,严重时叶片枯死.茎部出现病斑后,使茎秆变细,严重时腐茎倒苗而死。防治方法:选无病鳞茎作种,种前鳞茎用甲醛水溶液消毒;及时疏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保持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病前后,喷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3~4次,可兼治鳞茎腐烂病。
虫害
蛴螬和蚜虫
蛴螬为害鳞茎和根,可引起腐烂。蚜虫吸食嫩茎叶的汁液,使植株枯顶。
防治方法
为害期撒毒饵杀灭害虫,可用90%的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或每株用药150~200克。蚜虫于夏初发生,用乐果100克,对水40~50千克,喷雾可治愈。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大百合具有药用、食用价值,导致了野生大百合被过度采挖,又随着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导致大百合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分布面积缩小。
保护措施
由于民间采集行为,大百合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对其进行家化栽培,不仅可满足生 产需要,还有利于野生资源的保护。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大百合的鳞茎富含淀粉和多种营养成分,可供食用,在民间有食用习惯,其嫩叶也可食用。
药用价值
大百合的鳞茎可入药。
药性:味苦、微甘,性凉。
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解毒消肿。主治感冒,肺热咳嗽,咯血,鼻渊,中耳炎,乳房炎,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烂绞汁,滴鼻、耳;或捣敷。
观赏价值
大百合其植株高大、花大优美且有芳香,在欧洲有“百合王子”的美誉。在庭院绿化中,其叶片油亮且硕大,颜色丰富,耐密植,未抽生花葶时宜作林下地被;花茎粗壮挺立,是难得的竖线条材料。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后,其花茎持续挺立,蒴果宿存在花茎顶端,可以在冬季形成独特景观或制作干花。
参考资料
大百合.inaturalist官网.2025-03-24
大百合.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24
大百合.植物智.2025-03-24
大百合.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24
大百合.物种2000官网.2025-03-24
大百合.中国植物志.2025-03-24
大百合.inaturalist官网.2025-03-24
大百合.inaturalist官网.2025-03-24
大百合.inaturalist官网.2025-03-24
大百合.inaturalist官网.2025-03-24